近日,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港澳區域賽舉行,來自20多所高校的學生報名參賽。在人工智能與科技革命深刻重塑就業格局的當下,高階思維、創新創業能力已然成為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要素。大學生如何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時下,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不再滿足于在單一領域具有專業能力的人才,而是迫切需要能夠將高階認知能力與扎實數字素養深度融會貫通的復合型人才。這類人才不僅能駕馭技術變革,而且具有獨特的戰略視野,能夠發揮創造力驅動價值創新。對大學生而言,必須突破傳統技能壁壘,在筑牢專業知識根基的同時,著力培育面向未來的核心能力,尤其是以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為核心的開拓能力。
要想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獲得持久的職業生命力,當代大學生必須重新思考學習的目的及方式方法。他們需要的是一種以核心能力為根基的“韌性發展力”,它既體現為抵御風險、化解挑戰的“適應性優勢”,又體現為在變化洪流中持續學習、主動精進、識別并把握新機遇的“成長驅動力”。歸根結底,個體職業前景的堅實根基并非特定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核心能力的持續迭代以及在復雜環境中主動探索、開創新局面的行動力與適應性。正是這種超越專業局限的能力聚焦,為在未來發展中創造無限可能提供了可靠保障。
因此,高等教育體系不僅要著重培養“硬技能”,更應該將創新創業能力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以創新創業能力為樞紐推動教育轉型,不僅是鍛造適應力強、創造力高、具備終身成長潛力的復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破解大學生結構性就業難題的關鍵所在。高校作為育人主體,應當著眼于學生長遠發展與全面成長,在創新創業教育上探索個性化路徑,助力其實現人生價值。
高校應當不斷優化創新創業教育,構建動態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育人生態。具體而言,課程安排上應融入AI倫理、人機協作等前沿內容,著力培養學生駕馭技術的能力;師資隊伍上應兼具創新實踐與數字素養,并具備持續更新知識體系的能力;實踐平臺上則須緊密鏈接前沿產業場景,鼓勵學生積極運用數字工具解決實際問題;評價機制更應該重點考量學生在人工智能環境下的創新思維與跨界整合能力。尤為關鍵的是,必須建立開放、敏捷的反饋循環機制,確保教育生態能夠根據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持續優化。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憑借創新思維、創業精神以及運用智能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終身發展優勢,讓高校真正成為適應未來、驅動創新的策源地。
大學階段正是培育素養、積累經驗與探索方向的黃金期。與其用預設的“成長軌道”限制學生發展,不如積極鼓勵學生通過跨學科學習、多樣化實習、競賽挑戰及創業實踐等途徑大膽探索、反復驗證,在動態調整中不斷發掘自身的內在志趣、錘煉核心能力,最終成長為兼具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新時代高素質人才。
(作者:施永川 楊蕓菊,分別系溫州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教授,溫州大學創新創業學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