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職業技術院校學生未畢業就被搶空#話題沖上熱搜,引發關注與熱議。據報道,如今,很多中高級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往往還未畢業,就被各大企業爭搶一空。深圳技師學院激光教研室主任孫志娟表示,每個同學手上都有2到4個錄用通知書。職業院校畢業生可以說供不應求,因此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就業率,超過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以及研究生就業率。但是,這并不能說職業院校會獲得更大的認可,吸引學生報考。職業院校畢業生的高就業率,恰恰是由于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導致愿意主動選擇職業院校的學生不多,以及部分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不愿意到工廠就業當“藍領”導致的。要讓職業院校的高就業率,轉化為職業教育、職業院校的吸引力,還必須進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就業質量,消除社會對技能人才的歧視,構建技能型社會。
據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聯合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過1900萬人,2025年這個數字接近3000萬人。人社部發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顯示,“最缺工”的100個職業中,“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占比最高,新進排行24個職業中,有17個與制造業相關。與人才缺口對應,也就是對這些人才的旺盛需求。
但是一名畢業生能拿到2到4個錄用通知書,這只能反映“就業數量”,難以反映“就業質量”。就業數量指的是具體的就業崗位數,就業質量則是指崗位的薪酬待遇、福利保障、工作環境、職業發展空間等。后者是求職者更看重的,制造業的工廠需要大量藍領,但就連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也有相當比例不愿意去工廠就業,就是因為“就業質量”不高。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一項面向全國職業院校學生的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不愿選擇當“藍領”。多重因素導致職業院校學生不再青睞“藍領”:61.9%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會因一線生活枯燥單一而不愿意去制造業基層,61.04%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對制造業基層的工作前景不看好,52.87%則是覺得工作環境差,40.01%認為基層工資低,31.35%則因為工作中交友圈子太窄而不愿去一線工廠。
因此,要提高技能崗位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吸引力,進而轉化為職業教育對受教育者的吸引力,不能只告訴學生,上職業院校“好找工作”,而應該是“找好工作”,這就要求制造業改變傳統的行業形象,提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環境。
當前,有兩個現象值得關注。一是明知上職業院校學一門技能會更好就業,但是,還是有很多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職業院校,成為技能人才,這是因為社會存在崇尚學歷的“唯學歷”人才觀。二是同樣是技能型崗位,年輕人寧愿選擇技能門檻更低、工作待遇也低一些,但工作相對更自由、更能擴大社交圈的“新藍領”職業,如有的年輕人選擇跑快遞、做外賣小哥,而不愿意進工廠,甚至存在“以進工廠為恥”的勞動價值觀。
不能有效解決這兩方面問題,就很難補上技能人才的缺口,影響我國從制造大國成為制造強國。要破除唯學歷論,建設技能型社會,必須消除對職業教育的歧視,真正把職業教育辦成與普通教育平等的類型教育。近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關于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的意見》,要求堅持職業本科與普通本科兩種類型、不同特色、同等質量,將職業本科納入現有學士學位工作體系,按學科門類授予學士學位。相關工作應依照該《意見》大力推進。
還必須扭轉社會存在的唯學歷用人導向,并切實提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與社會地位。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唯學歷用人導向如果繼續存在,將加劇學歷高消費問題,影響整體教育形成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造成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嚴重脫節。一個現實問題是,當所有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都有大學學歷時,他們都不愿意從事技能工作,那么到哪里去就業?這些行業又怎么獲得發展?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職業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會基本建成。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大幅提升,職業教育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作用顯著增強。這是一個必須努力達到的目標。
(作者:熊丙奇,教育學者,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