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酉陽縣開展五倍子種植技術培訓
學校開展現代農業技術培訓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是助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有生力量,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和技能支撐。
自2016年以來,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在推動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凝練現代職教思想,通過搭建優質科教平臺,建基地、興人才,把服務“三農”和鄉村振興作為學校新一輪發展的戰略支點進行重點布局和規劃,培養了大批高水平新型職業農民。近年來,學校被科技部授予“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榮獲“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職業能力建設先進單位”“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優秀學校獎”等榮譽。
專注于“進” 搭建新型綜合科教平臺
之所從來,方明所去。基于傳統農民培訓局限于學校、培養平臺窄化這一問題,學校廣泛開展學習調研、政策研究和項目策劃,搭建“一集團、兩基地、三中心、多網點”高水平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平臺,破舊求進,提速提質實現新跨越。
一集團、三中心。學校依托供銷社組織體系,牽頭組建了重慶市春暉農民工培訓集團,建立了全國供銷合作社職業能力鑒定重慶分中心、重慶市合作經濟組織培訓中心、重慶市農作物新品種試驗推廣中心,搭建農科教結合的科教服務平臺,實現城鄉和產業的全覆蓋。
兩基地。按照“產教融合、場景觀摩、實際操作”要求,學校流轉農村土地400畝,系統建設了茶葉生產與加工、園林綠化與園藝、農業與農村用水、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等專業實訓基地;與農技部門合作建設農作物科學試驗基地,引進企業建成了“永川秀芽”名優茶加工車間、生態淡水魚養殖塘和仙草種植基地,自建了農業機械維修與裝配車間和科研培訓樓,滿足生產和教學、科研、培訓、服務的需要。
多網點。學校依托全市供銷系統“四級”網絡建設多網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學點。在永川建設國家級培訓基地3個。通過合作拓展產業基地,建成了重慶市級農作物綜合試驗示范基地100畝,滿足玉米、水稻、油菜等1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試驗示范需要;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建立中藥材仙草示范推廣基地200畝,積極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承接永川水稻全程社會化服務項目,完成水稻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13000余畝,服務質量名列全區前列,學校項目公司獲評永川區優秀種糧大戶。根據重慶區域產業特點,依托區縣供銷社,在20多個涉農區縣設立縣、鄉、村三級教學培訓點和項目教學示范基地150個,開展分區域、分產業、分層級、項目化技能人才培訓培育。
合作共贏,實現跨越。學校與西南大學、重慶市農科院、重慶市茶葉研究所、重慶市農技總站,重慶市供銷社農資、電商、農產品、農信投等6大集團及行業協會和永川區農技部門建立了專家互聘、師資互派、項目共研、成果共享的合作關系,共同促進涉農產業發展;通過建設農業產業基地,構建綜合培訓平臺,完成了教學實訓平臺、培訓創業平臺、科技推廣平臺、信息服務平臺、資源共享平臺5大功能,實現了渝西地區職校和農業科研院所及企業之間師資、科研、教學、培訓資源共建共享。
著眼于“融” 探索新型培養模式
往事作序,來日為章。學校逐一分析傳統農民培訓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技術技能弱化、學用分離,實踐教學虛化等問題,通過探索政、社、校、企、村“五方”聯動,面向“三農”需求,政府項目驅動,供銷社協調統籌,行業企業、科研院所深度參與,學校搭建平臺并組織實施,形成了基地在農村、課程重農技、課堂在農田、對象是農民、成果進農家的“五環惠農”培養模式,開發了“產業化、標準化、證書化”課程體系,打造了“教、學、訓、研、用”立體課堂,開辟了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新天地。
從實效入手,融會貫通。學校在原有“漂鳥計劃”培訓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本土化的改良與完善。組織“漂鳥體驗”: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從業人員為主要對象,組織開展職業體驗、現場觀摩,讓其充分了解現代農業技術和發展過程,激發學員學習興趣和創業熱情;施行“漂鳥筑巢”:即開展農業技能訓練。通過舉辦莊稼醫生、鄉村旅游、茶葉加工、中華茶藝、水稻機收、果品加工、畜禽養殖、中峰養殖、中藥材種植、現代農業技術、合作社理事長、農產品經紀人等培訓項目,讓學員在集中培訓后分散到各地運用于實踐,邊干邊學,并配備導師給予全程指導;啟動4H認證研究:針對基地培訓后的學員,擬按照4H標準即Head-農業理念文化知識、Heart-職業操守與品德、Health-良好的身體狀態與素質、Hand-專業技能與經營管理能力進行認證并頒發證書,部分直接對接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近年來,學校培育出一批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的農業技能人才,以農業產業化基地為平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資格鑒定,培訓各類農村實用技能人員6132名,覆蓋全市35個區縣,辦理職業技能證書5213個,培育了3929名新型職業農民,他們一專多能,扎根農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和中堅力量,增強了區域農業組織化發展程度,帶動了區域特色農業的形成和發展。
通過“五方聯動、五環惠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形成國家級基地1個(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省部級示范項目2個(全國供銷總社莊稼醫院建設與科技服務培訓項目、重慶市農作物新品種綜合試驗基地);承擔培訓、服務項目20余個(全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培訓、精準扶貧培訓、莊稼醫生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農機作業人員技能培訓、茶行業職業技能培訓與職業技能競賽、供銷合作社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永川區水稻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中蜂養殖技術、五倍子繁育技術培訓等);產教結合的企業合作項目10個。
聚焦于“蓄” 為“三農”服務輻射賦能
不求近功,不安小就。學校以傳統農民培訓重形式輕效果、成效評價淡化為抓手,通過實訓項目促專業發展、加大農業產業科研、實施項目孵化助力農民創業等多方位蓄能,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供“技術幫扶、科技推廣、產業孵化”增值服務,以現代化職教新思路,為“三農”賦能,助力鄉村振興,輻射服務能力。
以實訓促發展。學校圍繞農機使用與維護、茶葉生產與加工等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輻射帶動農業與農村用水、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園林綠化等涉農專業,完成實訓任務。通過與教學實訓、技能培訓相結合,推廣農業新技術6項,秸稈腐熟還田、玉米抗旱保溫栽培、水稻機插秧育苗、仙草無性繁殖、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得到推廣使用。
以產業促科研。學校利用師資隊伍優勢、技術優勢、設備優勢,依托基地開展農業科技推廣、良種推廣、農機使用技術推廣等農業科技研究和服務,培育農村流通科技特派員11人,推廣良種21個,帶動12188戶農民增收。
以項目促創業。一是孵化創業發展,利用農業產業化基地優勢,將學校最新的農業產業推廣項目,向參與培訓的學員進行項目孵化,并在其創業過程中給予全程的技術指導,幫助創業圓夢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二是爭取重點扶持。通過爭取政府鼓勵和引導農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科技人才扶持,以及產業政策引導等措施,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如在酉陽連續3年培訓推廣五倍子人工繁育技術;三是鼓勵聯合經營,利用春暉農民工培訓集團成員的資源優勢,推動聯合經營,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鼓勵學校教師,特別是具備市場運作能力和企業管理的教師,牽頭對農民創業者開展全程經營指導,實現“基地+創業”的聯合經營模式。截至目前,通過實施項目孵化,已指導10多個區縣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
賦能“三農”,助力鄉村振興。自2013年9月成立重慶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培訓中心以來,學校承擔全市合作經濟組織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培訓職責。截止到2019年底,完成合作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培訓3000余人,培育136個合作社成為國家級示范社,通過培訓,為重慶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注入了活力,促進了重慶市“三社”融合發展。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技術人才,促進了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的形成,一大批培訓學員領辦的專業合作社進入全市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100強。如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李清華領辦的黔江早稻田辣椒種植股份合作社,有社員265戶,有“送飯寶貝”和“嘗必樂”2個自主品牌,渣海椒、鹽菜等5項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
抓服務,發揮輻射作用。服務國家戰略,學校緊扣“一帶一路”倡議,首推茶文化推廣工程。依托政府、行業和企業,參與國際性茶會和相關文化交流活動,搭建國際茶文化推廣渠道,推廣中國茶文化,形成“政+企+校”協同對外合作交流創新模式。同時,高標準建設市級茶藝技能大師工作室,積極開展茶文化培訓推廣。手工制茶、茶藝表演隊連續6年參加中華職教社《中國職業教育博覽會暨全國職業院校成果展示會》、參加重慶市職業教育活動周·大足職教成果展、參加“中蒙”建交70周年展演“巴渝風”茶藝,均受到高度贊揚。
學校立足服務長江經濟帶,實施茶產業助推工程。依托各級供銷合作社行業優勢和學校茶葉專業品牌優勢,加強與市茶葉學會、茶葉商會和農科院茶研所的密切合作,進一步強化茶葉專業品牌建設和人才培養。組織評茶員等職業工種技能鑒定,開展茶業人才培訓;連續三屆承辦“巴渝工匠杯”手工制茶、評茶員、茶藝職業技能大賽;認真履行市茶葉學會副理事長單位職責、參與重慶重大茶事活動和“三峽杯”重慶名優茶評選活動;牽頭制定全國中職《茶葉生產與加工》《茶藝與茶營銷專業》專業教學標準,建設茶學專業精品課程等。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目標,以問題為導向,究其根本,以破解難題的“力度”提升發展的“高度”,有力地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