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區歷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獨特,土家族、苗族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校園文化是職業學校綜合辦學水平和學校個性魅力的體現,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是重慶市僅有的一所以“民族”命名的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學校將凝聚民族文化精神、打造民族教育品牌作為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秘訣,堅持文化立校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建設民族地區職教名校、弘揚民族特色文化、助推武陵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展定位。近幾年來,學校堅持文化傳承與品牌建設,規模穩定與內涵提升并重并舉,致力于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引領學校高品質發展。
研究中心:挖掘文化
學校經區編制委員會批準,成立民族文化藝術研究中心,配置專兼職人員15名;聘請民族文化藝術專家11名,其中民族文化研究專家3名、民族音樂舞蹈專家3名、民族器樂專家1名、民族工藝制作專家3名、非遺傳承人1名;建設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隊伍,到西南民族大學、湖北民族學院等高校培訓學習3次,培養研究人員5名、民族文化傳承教師15名;開展民族文化挖掘、傳承、研究,赴武陵山地區開展民族文化藝術調研活動2次,參與教師15人次,撰寫調研報告、研究論文8篇。其中《關于武陵山地區民族文化與民族旅游可持續發展》入選優秀調研報告,論文《土家織錦文化傳承研究》《保護傳承黔江南溪號子教育路徑初探》《民族中職學校民族文化教育傳承的思考》《如何將地方民族文化融入美術課堂教學》在《土家族研究》《科學咨詢》等刊物上發表。撰寫案例《民族文化傳承奏響武陵山職教特色樂章》在核心刊物《中國職業技術教育》上發表,主持研究市級課題“重慶少數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與民族文化互動共生發展路徑研究”。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學校被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溪號子)傳承基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帥氏莽號)傳承基地。編寫《武陵地區民族文化普及讀本》《武陵山地區土家族服飾制作工藝》《武陵地區民歌普及讀本》《武陵地區民族舞蹈普及讀本》《武陵地區土家族苗族語言簡明讀本》。
文藝專委:交流文化
學校是武陵山職業教育集團牽頭單位,在武陵山職教集團專門成立民族文化藝術指導委員會。通過集團專委會這個平臺,學校積極組織集團成員單位就民族文化的挖掘、傳承進行專題研討交流,并將民族文化的挖掘、傳承工作經驗在集團內進行廣泛推廣,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形成了重視民族文化挖掘、保護和傳承的良好氛圍。武陵山職教集團民族文化藝術指導委員會每年召開工作推進會,來自渝東南、湘西、鄂西、黔東北的部分職業院校、企業單位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各參會單位在會上就弘揚、傳承民族文化作交流研討,為更好地推動武陵山區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藝術團隊:傳播文化
學校成立民族藝術團,配備了31名專兼職人員,下設民族舞蹈隊、曲藝隊、聲樂隊、禮儀隊、器樂隊,根據需要配置了舞臺音響1套、演出服裝1000余套、民族器樂500只,購置科普大篷車1輛、“三下鄉”宣傳車1輛,配置所需攝像機1臺、照相設備1部,購置了民族工藝制作設備西蘭卡普織機12臺、嚓拶繡設備200套。精心編排高質量的文藝節目,深入武陵山區學校、場鎮、田間地頭,開展送科技、送政策、送文藝“三下鄉”活動。積極主動參與區內大型活動及周邊地區民族文化藝術比賽、交流、展演活動,連續4屆參與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藝術節,參與中國—巴西文化交流活動,廣泛宣傳和弘揚民族文化藝術。開展武陵山機場通航儀式、武陵山文化節經貿洽談會等民族禮儀服務。創編《傳人》《西蘭卡普》等20余個精品節目,其中,土家族舞蹈《白虎神鞭趕太陽》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教學成果展演獲銀獎,苗族舞蹈《銀色山脊》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民族技藝比賽獲一等獎。黔江民族職教中心代表重慶市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丹東藥業杯”全國民族健身操邀請賽,榮獲三等獎(第八名)。現代舞《傳人》、土家族舞蹈《西蘭卡普》參加全國文明風采大賽分別獲一、二等獎。
工藝展室:分享文化
學校在武陵山地區收集整理了一批民族文物、民族工藝品、民俗生活等物品,建立民俗民風展覽室、民族工藝制作室各1間,按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民俗生活、服飾工藝、土苗藝術完整地展示了武陵山地區的人文風貌,吸引區內外職業院校、企業、相關部門來校參觀達5000余人次。
特色專業:引領文化
學校為加快民族文化傳承人培養,開設了民族舞蹈、民族服飾、民族生態旅游等民族特色專業,構建了以民族文化藝術教育為主的課程體系,與重慶市老寨子手工織錦股份合作社、重慶澳特爾服飾等5家企業就教學、生產、就業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企業為學校民族舞蹈、民族服飾、民族生態旅游專業提供指導教師10名,為相關專業400余名學生提供企業實習實踐崗位,已累計培養民族文化藝術專業人才2000余人。其中民族生態旅游專業被批準為重慶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重點特色專業。在服裝專業學生中開展民族工藝“西蘭卡普”“嚓拶繡”教學;在幼教、旅游、服裝、舞蹈等專業的20個班級,開展民族舞蹈、民歌、民族器樂、民族工藝進課堂活動。同時,積極依托學校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優勢,為濯水古鎮文化旅游打造與老寨子手工織錦股份合作社產品包裝設計等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3項,面向社會培訓民族文化藝術人才200余人,為發展民族產業、繁榮民族文化、幫助山區老百姓脫貧致富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培訓活動:傳承文化
學校制定了民族文化進校園“六會”活動實施方案,全面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普及推廣工作,將民族文化融入學校教育教學,通過興趣班、課外活動普及推廣會跳一支民族舞蹈、會唱一首民族歌曲、會說一種民族語言、會一項民族體育、會奏一種民族器樂、會做一種民族飲食“六會”活動,全校9000余名師生感受到了獨特的民族優秀文化魅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黔江民族職教中心將民族文化傳承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與示范校建設和高水平學校項目結合、與提升教育內涵和提高人才質量結合,引領學校高品質發展,為繁榮發展民族文化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影響并輻射了重慶市乃至全國職業院校的民族文化挖掘、傳承工作,發揮了良好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劉必昌 劉德友 陳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