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職業技術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學生多元成長成才為中心,系統構建思政、文化、勞動和服務等四大育人體系,開展基于個性化教育的“學分銀行”制度改革,拓展學生成長成才通道,形成個性化、多渠道多元人才培養機制。基于互動雙贏,促進政行企校緊密合作,不斷完善四方協同一體化育人機制。
一、堅持思想政治引領,深化思政育人體系建設
加強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學校貫徹立德樹人、“全課程、全員育人理念”,加強對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和改革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教改實踐和經驗總結的研究,推動“課程思政”為目標的教學改革,設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質量工程”教改定向支持項目,深入發掘專業課程的育人作用。推進日常思政教育課程化、學分化,把創新創業、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納入思政課教學計劃,促進包括文化素質課、公共課、專業課、實訓課在內的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近幾年,學生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年申獲專利180余項,獲得各級各類創新競賽獎項達1200多項。其中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21項、“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特等獎4項、“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一等獎3項。學生還獲省優秀畢業設計(論文)一等獎19項、優秀團隊21個,獲獎數量和等第在全省高職院校中持續居領先地位。
推動思政課程教學改革創新。學校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教師“六個要”、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八個統一”的要求,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結合辦學特色,完善思政課人才培養方案,注重思政課與學生專業相結合,精心篩選案例,在授課中強化具有專業背景和特色的內容資源,重點打造“聯動熱點前沿、聯動學生專業、聯動地方文化”的思政課系列特色課堂,著力推出以“博學、明辨、篤行”為設計理念、涵蓋“正思悅讀坊”“正思對話坊”“正思知行坊”三大板塊的“正思坊”輔學課堂,不斷完善思政課課程體系。同時學校將政行企校社會各界精英納入全員育人體系,成規模、可持續、立體式地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學校思政課程教學工作。組織開展“百名兼職思政導師進學年”活動,計劃用五年時間,建設一支由黨政領導干部、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優秀企業家、社會知名人士等構成的100人左右的兼職思政導師隊伍,通過講座、論壇、訪談、結對等形式,利用講臺、社區、企業車間等場所,與大學生展開深入交流。
開展專業思政特色課程(專題)建設。學校充分利用無錫“百年工商城”的深厚資源,與我校建設中國特色高水平智能制造特色校緊密結合,政行企校四方合作開發“智造中國”特色課程(專題)100門(個),實現與思政課和其它各類課程形成聚合效應,打造學校課程思政品牌。同時注重發揮學生專業特長,開展具有專業特點的思政教學項目,推進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發揮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專業思政的圈層效應。
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學校立足于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為班集體自主化、常態化、高質量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提供標準設定和案例參照。圍繞“有理想、會學習、能堅持”三個核心要素,構建思想政治、成長成才、心理健康、就業創業、國防安全5大主題教育實踐資源庫,共計40個專題教育實踐項目,并100%實現教育資源網絡資源共享。同時突出各行業職業道德的培養,每年邀請行業、企業專家進課堂,并開展以“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為主題的專題教育實踐活動,實現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常態化、高質量開展。
二、堅持文化傳承創新,推進文化育人體系建設
實施文化精品課程建設計劃。學校構建了“一體兩翼三融合”的文化育人模式,即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和網絡學習教育為“兩翼”,通過融合區域文化精髓,探尋吳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的契合點,把“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東林精神、“經世致用、實業報國”的民族工商業愛國主義情懷、鄉鎮企業“四千四萬”的創業精神等融入教學過程和校園環境。優化文化類課程設置,開設文化課程在線平臺,形成以文化素質公選課、公共藝術實踐課、專業課程滲透為主干的文化育人課程體系,學校每年開設近百門次文化素質教育類課程和政行企校專家組成的專兼職教師的“星期二講堂”,建設了30多門文化素質精品課程。學校文化育人成果《高職“一體兩翼三融合”文化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實施文化生態繁榮計劃。學校統籌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活動的育人功能,深化校園道路、景觀、樓宇等文化環境育人功能,建設 “三館四園多基地”,即校史展覽館、無錫院士館、惠山泥人館、機械工業文化園、吳文化園、無錫名人苑和大學生創業園,與中國(無錫)民族工商業博物館等20多家單位共建校外文化教育基地,形成立體化、數字化的特色文化育人陣地,并定期組織學生參觀,以求學報國的院士風范、實業報國的錫商情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的報國之志、篤學之心、創新興趣。學校持續打造書香校園、星期二講堂、高雅藝術進校園、五四科技文化藝術節等校園特色文化品牌活動,發揮通識教育的文化普及、修身養性、涵詠沉潛、陶冶情志作用,增強青年學生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實施文化固本塑魂計劃。學校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以校園文化活動和網絡學習教育為兩翼,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革命文化教育資源庫建設工程。學校啟動學生工作的“一院一品”精品項目培育計劃,按照“結合專業學習、融入思政教育、培養人格能力”的總體思路,開展品位高雅、形式新穎、內容豐富、覆蓋全面的學生工作精品項目,努力將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學校融合區域文化精髓和行企文化元素,促進“吳風錫韻”文化傳承,推進“學校與行業、專業與企業、教學與生產”相融合,涵養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
三、堅持工匠精神培育,創新勞動育人體系建設
開發勞動育人課程(項目)體系。學校制定了科學的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和勞動素質評價體系,將勞動教育教學目標、活動創設、工具使用、考核要點、評價方式、安全保護等要素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中,并在課堂教學、專業實訓、課外活動、頂崗實習、社會實踐、技能競賽、志愿服務等方面融入勞動教育元素,營造全體全程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的勞動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專業教育和生活教育、實踐操作和知識學習相互融通。學校經過不斷優化實踐,構建了“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的勞動教育必修課程體系,分年級分時段學習、培育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
全面推進“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學校完善了“學校—院系—班級—個人”四位一體的學生實踐活動數據信息平臺和發展質量診斷模型,優化基于數據分析的學生實踐活動和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融合形成學生內涵發展狀態“畫像”,全面增強“第二課堂”在人才培養與學生組織發展中的引導力和貢獻度。學校還注重用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來引領新時代高職勞動教育,并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動文化中,精心打造了顧秋亮大國工匠工作室、機械工業文化園等系列校園文化景觀,積極建設勞模工匠文化“場景圈”。同時系統整合各種資源,讓工匠精神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環境中,推動全校師生形成尊重勞模工匠、愛護勞模工匠、學習勞模工匠、爭當勞模工匠的良好風尚。
建設實踐活動品牌項目集群。學校以學生活動項目為主體,探索設立項目組織規范和質量效益標準,全面推進“第二課堂”認證課程開發30門。全面構建學校實踐育人活動品牌項目集群,建成社科理論、文化藝術、志愿公益、創新創業、職業素養5類實踐活動品牌項目集群,項目總數不少于30個。學校充分開發、挖掘、利用校內外各類平臺,加強勞動實踐,以社團活動為核心的校內實踐載體,整合校內勞動教育資源,開辟“第二課堂”,利用學生社團來建設精品勞動教育項目。以志愿活動為核心的校外實踐載體。積極組織開展“學雷鋒”“獻愛心”“三下鄉”等志愿服務活動,組織環保協會、普法協會、電氣維修協會、青年志愿者團隊開展公益勞動,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以專業技能為核心的勞動技能培育載體。推動課堂專業教學與實踐活動貫通融合,深化“創新創業+勞動教育”實踐,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開展技能培訓、生產實習、工程訓練等勞動實踐教育,舉辦一年一度的校園科技創新節。
四、堅持管理水平提升,加強服務育人體系建設
以制度提升育人水平。學校以《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章程》為統領,完善黨群管理、行政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四類規章制度,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推進管理服務有序規范高效。近年來,學校充分聽取政行企校四方意見,修訂了《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暫行條例》《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勤工助學管理規定》等31項規章制度,新出臺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學分認定及成績評定的實施方案》《經濟合同管理暫行辦法(試行)》等22項規章制度。通過規章制度的建設,將各項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克服管理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力求公開、公平、公正,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斷提高,最大化的維護了廣大學生的利益。
構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學校升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強化落實五級心理網絡機制,不斷優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實現網絡課程、傳統講授課程、團體輔導多模塊一體化教學。校企合作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校園網絡和新媒體平臺,建成“心理健康”精品課程資源。每年“3·20”“5·25”及秋季學期面向全校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逐漸形成以發展性和矯治性并重、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的立體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全過程滲透大學生就業工作。每年畢業季,通過組織開展“模擬招聘”“非常職場,勇往直前”等活動,開設《大學生就業心理導讀》《大學生就業創業心理素質培養》等課程,邀請政府、行業、社區、企業的專家代表來校授課,拓寬學生視野,引導學生調整良好的就業心態,逐步培養優秀的職場心理品質,從而更加高質量的做好就業、創業工作。
做深做細做實學生服務項目。學校秉持“學生的家園、企業的伙伴”辦學理念,線上線下持續推進 “一站式”服務中心建設,為學生提供優質便捷服務。深入開展領導干部聯系班級“七進行動”(進課堂、進宿舍、進食堂、進社團、進網絡、進講座、進企業),每年為學生辦實事20件以上,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踐問題結合起來,在服務學生成長全生命周期中加強思想教育,提升學生獲得感。
充分發揮資助育人功能。構建完善“評優評先+助學金+生源地助學貸款+困難補助+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的資助體系,年引進“福彩愛心助學基金”“四方基金”“曹余華?謝似玄獎助學金”“富源基金”等政行企資助獎助學金總額不低于150萬元,確保貧困生資助100%全覆蓋,“不讓一個學子因貧困而失學。”同時強化資助育人功能,開展“助學?筑夢?鑄人”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打造資助誠信主題教育品牌項目,培養受助大學生感恩意識與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