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沁
大學教授、設計師、策展人、民間收藏家……他就是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院長潘沁,擁有如此多重身份,卻在其中游刃有余,舉重若輕。“我的第一身份是高校老師,設計師是我的專業身份,收藏是伴隨我近30年的業余愛好。”潘沁說得擲地有聲。
高校素來是藏龍臥虎之地,寧波高校也不例外。
放眼甬城,很多教師不僅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更是在學術科研上頗有建樹,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都有相當的影響。同時,他們更為寧波的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從今天起,本報開設《寧波高校“牛”教授》欄目,讓我們走近這些“牛教授”,傾聽他們的故事,領略他們的風采!
“工作室”制人才培養 在全國引起高度關注
聯系上潘沁時,他剛剛結束一堂網課。“不好意思,講得興起拖堂了!”哪怕對著屏幕授課,潘沁也恨不得將畢生所學傳授給學生,滔滔不絕,忘記了時間。
1993年,畢業于浙江美院(中國美院前身)的潘沁來到寧波師范學院任教,從此開啟教師生涯。“二、三十年的教書育人,我付出了很多,但也得到很多。”他說,設計教育在中國該何去何從?如何尋找中國設計人才培養路徑?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植入到當代設計教育當中?他一直不停地探索實踐。
2006年,學院率先在全國推行“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這種100%(三年級學生)全覆蓋,經過“雙選”,從師生關系轉變為師徒關系,以“準就業”的方式開展最后一個學年的就業前綜合實踐,大大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在全國引起高度關注。
目前,藝術學院進一步緊密對接寧波地方資源,為“后工作室制”人才培養開拓新路。學院加強政企行校的資源對接,建立校外文創基地(微型學院),以工作室為基礎向外拓展教學多元化空間,細分文化創意產業類型,加大與地方非遺、海絲文創、美麗鄉村、工業智造、數媒設計等文創領域的產教融合。
持續二十年的展覽,在國際設計界享有盛譽
寧波國際設計雙年展,至今已持續舉辦二十年,成為寧波這座城市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雙年展共有5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設計師參展,在全球享有較高的聲譽,成為中國平面設計國際化的象征。
而潘沁正是這個展覽一路相隨的核心策劃人,“20年來,設計的社會語境、設計師的設計觀念以及設計供需鏈條關系都發生巨大變化!可以說,寧波國際設計雙年展是中國平面設計近代史的縮影,在中國平面設計的發展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時間倒流到上世紀末,剛出校門的潘沁一腔熱情。“那時網絡、信息、交流都不像現在這么發達快捷,對于一個區域來說,你要維持和跟進專業學習的最有效途徑,便是成立專業社團。”周邊城市的設計浪潮,以及本地日益興起的設計需求,沖擊著潘沁等一批寧波設計師們。
1998年,潘沁和寧波設計界的同仁們籌備寧波平面設計師協會。次年,協會與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聯手在天一閣舉辦“服飾與文化國際海報交流展”,意外的成功使得寧波設計師們倍感欣喜。此后,第二屆開始確定為寧波國際海報雙年展(IGDB),第五屆時更名為寧波國際設計雙年展,如今已成功舉辦九屆。
潘沁及協會同仁的努力與堅持下,把最優秀的國際平面設計資源整合到寧波,讓國內的設計師了解國際頂尖的平面設計,同時也把國內優秀的平面設計推向世界。
對接寧波地方文創項目,打造文創產業
每一個來到海曙區集士港鎮深溪村的游客,都會被其山村美景所吸引。其中,村委會辦公室外的“瓦爿”墻,成為游客們的網紅打卡地,從村民老屋子收集來的一磚一瓦,將千年古村與當代新農村巧妙勾連在一起。
這自然而不著痕跡的設計,正是潘沁指導下的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學生團隊的作品。
“美麗深溪項目是市統戰部和民盟市委會對接搭建的項目,也是受寧波市海曙區集士港鎮邀請,對村鎮景觀、農特產品包裝、步道設計等施行整體改造設計。能夠在寧波近郊有個真實的項目,對學生們來說,是最好的現場教學。”潘沁為記者展示瓦窗設計、步道效果圖、路牌、特色農產品年糕的設計包裝等產品的設計靈感。
事實上,近年來,潘沁和同事們緊密對接寧波地方文創項目,從早期的新芝8號、1956產業到211創意空間,再到寧波美術館、寧波博物館視覺形象等設計項目,寧波諸多文化創意領域都有他們的身影,也見證著寧波文創產業的繁榮發展。
同時,潘沁和同事們帶領學生團隊承接并完成美麗新橋改建項目、寧波市文明辦和寧波市文聯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畫等寧波市大型服務地方項目,影響力深遠。
大漠考古獲重大發現,自稱是“一生非常重要的經歷”
作為寧波為數不多的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潘沁多年來一直堅持古物收藏的愛好。有意思的是,源于收藏,他參加了一個考古項目:以考古美學的身份參加新疆克里雅河流域環境和文化科考活動。
2018年秋季,潘沁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區文物局邀請,和科考隊20余名成員一起,從和田出發經于田沿著克里雅河流域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用腳步丈量并成功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這是國內首次如此規模并徒步對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克里雅河流域的一項重要的環境和文化科考,已載入中國科考史。
潘沁告訴記者,這是他“一生非常重要的經歷”,此次科考中他共為團隊發現四處漢代(或漢代以前)重要古墓葬,一處古代冶煉青銅、燒造陶器的遺址以及多處古人生活并豢養牲畜的遺址,采集到數十件織物、陶器、青銅殘件、琉璃、瑪瑙、玉石等物件,為此次科考提供重要發現。
2019年,作為科考的第二階段,他再次和專家們一起深入昆侖山,攀登到5800余米高峰,探訪克里雅河流域上游,尋找古代絲路文明。
“參與這項考古后,我對人類歷史文明有了更深的感悟,特別是在大漠中某些特定瞬間的體悟,讓我重新思考生命,我的生活工作也因此發生變化。”他說。(作者 鄔靜波 記者 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