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大學校園還未正式復學,但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學院教授巫修海的日程,還是排得滿當當。除了要為學生上好遠程網課,他還要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幫助做好技術研發升級工作。僅他一人,就與我市5家泵業企業保持著技術聯系,在領域內擁有14項專利授權。
近日,知識產權產業媒體IPRdaily與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TOP100)”,對截至2020年2月5日,境內高校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登記生效的專利申請權/專利權轉讓數量進行了統計排名。其中,臺職院以217件專利轉讓數位列榜單第63位,在全國高職院校中排名首位。
何以取得如此成績?這是臺職院用好創新密碼、多年厚積薄發的結果。
對接產業,平臺共建
臺州星光真空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是我國較早進入真空泵行業的企業之一,其生產的LG螺桿真空泵系列填補了國內空白。4月9日,巫修海來到企業,就變螺距螺桿真空泵的優化提升與工作人員作進一步技術交流。
高校教授與企業的結緣源于對行業產業共同的關注。為增強市場競爭力,星光公司在現有成熟產品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著儲備產品的技術更新。在解決研發瓶頸的過程中,了解到臺職院教師在此方面有過一項前瞻性的課題研究,兩者“一拍即合”。
目前,巫修海共與該公司簽訂了一件專利轉讓、兩件專利實施許可。有了這些技術成果的助力,企業產品性能得到了明顯提升,更加符合客戶需求。
“對接臺州七大千億產業集群,把學校打造成為技術‘孵化器’。”臺職院副校長李金國表示,一直以來,該校都堅持“高教性、職教性、地方性”的辦學定位,并把“源于產業、依托產業、服務產業”作為專業建設思路,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致力于科技創新服務,重視知識產權保護與轉化,強化知識產權的開發、運維、轉讓、保護與推廣。
高校是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匯聚的主體,而專利是高校科技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臺職院科研成果的順利轉化,動力之一是學校不斷探索實踐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徑,與地方政府、企業實現不同形式的對接與合作。通過校企共建,該校已有1個國家級、2個省級、5個市級和14個校級科研機構,校企合作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20家;與497家緊密型合作企業開展項目科技攻關、建立產業學院、人才培養等全方面合作。
政策引導,機制見效
“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實施”,是高校專利工作曾存在的不良導向。
專利數量與質量并舉,臺職院亮眼工作的背后,離不開學校長期以來高度重視產學研工作,積極營造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良好政策環境。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8年,該校就出臺了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相關規定;隨后幾年,又陸續出臺專利扶持與獎勵暫行辦法、促進教師開展技術服務獎勵管理辦法、優秀科研成果量化考核辦法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機制。
“比如我們以成果為導向,取消了專利申請費的報銷,而對實際轉化應用成果進行獎勵,引導教師提高科研質量,幫助企業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崩罱饑f,這與教育部文件中“只有轉化才能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是最大浪費”理念一脈相承。
2019年,臺職院共有專利授權和軟件登記167項,其中發明專利23項,實用新型專利90項,軟件著作權54項,進入實質審查的發明專利130項,專利轉讓40項,轉讓金額163萬元;企業支付的橫向技術研發、服務和專利轉讓費1045萬元。
眼下,臺職院已組建校級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維研究所,加強學校的知識產權開發、運維、轉讓和實施能力,規范知識產權工作,有效地提升師生在技術創新中的知識產權挖掘、保護、運維能力,并擬報市級研究機構,籌建臺州灣知識產權服務集聚區,近期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學校。(記者 洪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