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筑是城市過去的遺產,與現代建筑共同構成城市的獨特風貌。追尋和解讀歷史建筑文化,保護和活化利用好老建筑資源,需要建好相關專業,培養符合保護和修復方面需求的技術人才,這也成了近年來嘉興建校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6月10日下午,嘉興市建筑工業學校黨委書記范曉春、工會副主席沈海濤、古建筑專業教師黃利婷,受邀參加在同濟大學浙江學院舉辦的長三角(嘉興)歷史建筑保護研究中心四周年慶暨《青磚黛瓦憶嘉禾:嘉興歷史建筑文化解碼》新書發布會。本次活動由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和同濟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長三角(嘉興)歷史建筑保護研究中心承辦,嘉興市建筑工業學校協辦。
《青磚黛瓦憶嘉禾:嘉興歷史建筑文化解碼》一書是長三角(嘉興)歷史建筑保護研究中心策劃的“歷史建筑文庫”系列叢書的開篇之作,由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社會科學部副教授、長三角(嘉興)歷史建筑保護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章蓉主編,標志著中心近年來在嘉興歷史建筑保護研究過程中取得的新成果。
嘉興建校作為長三角(嘉興)歷史建筑保護研究中心的分中心單位,在本次新書出版過程中,同樣貢獻了智慧和力量。范曉春參與了新書編撰工作,沈海濤參與了新書部分歷史建筑的拍攝工作。為表達對學校協辦工作的謝意,章蓉老師也在新書出版后,專程赴嘉興建校開展交流與贈書活動。
在新書發布會結束后的圓桌論壇環節,眾多知名專家學者開展互動交流和討論,范曉春代表學校作題為《中職古建筑修繕專業人才培養實踐與思考》的匯報交流,講述了辦學概況、參與中心工作的情況以及古建修繕專業建設發展的思考。范曉春表示,在歷保中心指導下,嘉興建校積極參與嘉興歷史建筑修繕、保護與研究工作,助力提升嘉興城市品質和長三角區域歷史建筑保護與開發利用水平,也不斷推動著學校古建筑修繕專業的發展。
傳承歷史,圍繞專業鑄匠心
在校園內,學校巧筑“古建印象”,提升服務能力。“古建印象”實訓區作為學校優勢特色建設項目,是在原民國時期“厚生絲織廠”主樓舊址基礎上興建。通過開展多項修繕、改造工程,學校將其打造成集知識普及、專業實訓、職業體驗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古建體驗中心,使這座老建筑以全新的方式參與到城市發展和民眾生活之中。在“古建印象”實訓區域內,學校修建了“厚生園”。這一命名不僅體現了學校“明德厚生,篤學強技”的辦學理念,也有機融合了建筑原址的名稱,從而賦予了這片實訓區域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2018年,“古建印象”獲批為嘉興市中等職業教育職業體驗中心,成為了中小學生開展職業啟蒙、發展職業興趣、規劃職業生涯的公共教育場所,進一步提升了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
在校園外,學校圍繞專業發展,開展研究保護。在中心的組織下,從2021年起,學校先后選派專業骨干教師參加嘉興市歷史建筑保護研討會、濮院古鎮建設調研、余新糧倉考察等活動;校領導、專業教師參加第十三屆全國既有建筑改造大會、第十屆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暨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成立15周年紀念大會,參與塘匯思賢橋等古橋修復的考察。近期,學校組織古建班級學生到塘匯橋東街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項目基地開展實地研學,聽取街道城建辦工作人員和工程師介紹項目概況和施工情況,講解蘊藏在歷史建筑中的專業知識,讓師生感受到傳統營建技藝的智慧之光。
弘揚文化,聚焦行業育英才
嘉興建校對歷史建筑的研究、保護與再利用的積極實踐依托于專業建設。作為建筑類專門化學校,為適應市場對古建人才的迫切需求,學校于2014年起開設古建筑修繕專業。目前,該專業已被評為省特色新興專業和現代學徒制省級試點專業。學制從2014年的中專班到2019年的中高職一體化五年制,先后銜接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園林技術專業、浙江同濟科技職業技術學院風景園林專業。為推進校企合作,學校與浙江鎏增、桐鄉內利等國家一級古建公司開展現代學徒制合作,引進1家省外木作培訓機構,合作開發《手工木工》課程,開展教學實踐,該課程也成為嘉興市欣禾職教集團共建共享課程。
學校致力于培育可在古建企業、園林工程企業和相關工程建設部門從事古建施工現場管理、資料管理、工程預決算和規劃設計、輔助設計、監理等崗位工作的魯班小匠。古建筑修繕專業的課程體系完備詳實,涵蓋了公共基礎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限定選修課、模塊化實踐教學課等。學校自主研發推出《走進古建》《玩轉木作》等校本教材,同時結合嘉興地方特色,充分挖掘紅色資源,開發“品禾城古建”系列線上課程,累計開發《紅船模型制作》《魯班鎖制作》等職業體驗項目8個,并積極開展“禾你學藝”等社會服務項目。
在保護和傳承古建文化的征程中,嘉興建校以匠心孕育夢想、以匠藝鑄就未來,通過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實踐,為古建筑修繕注入全新活力。從校園內的“古建印象”實訓區建設到校外的實地研學,從課程體系的完善到校企合作的深化,學校不斷探索創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魯班小匠。展望未來,學校將依托浙江省建筑業現代化嘉興產業學院和長三角建筑職教聯盟等平臺,繼續推進古建筑修繕專業建設,不斷凝聚各方合力,深化產教融合,為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傳承古建技藝不懈努力,讓古建筑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范曉春、顧云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