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河頭的雨巷浮起氤氳,沈蕩鎮的苔痕漫過石階,蘆席匯的運河攬住暮色——這些流淌著詩意的片段,如今成為建筑藝術系學子的天然畫室。近日,嘉興市建筑工業學校校建筑藝術系組織24級全體學生及23藝術大專班開展校外寫生技能強化活動,本次寫生活動由建筑藝術系副主任侯暮云和潘建鋒帶隊,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和各班班主任的陪同下,一場畫筆與春日江南的細膩對話由此展開。
素描線條中的時光褶皺
江南建筑最多見的石板路與臨水廊棚化身素描課堂,畫素描、速寫風景的學生們用鉛筆與速寫本記錄下老街的線性韻律。朱宅雕花窗欞的繁復紋樣、沈蕩小橋拱形的結構比例,成為訓練透視與構圖的天然范本。指導教師圍繞“線條表現磚石質感”展開現場指導,學生們通過疏密交錯的排線刻畫出木門皸裂的歲月紋理。素描繪畫讓學生們凝視每一處細節,仿佛與時光進行對話。
水粉氤氳里的水鄉詩境
四五月春日的淺淺暖光,化作學生調色盤上的氤氳底色。濕漉漉的青石板映著白墻黛瓦,畫色彩風景的學生們用濕畫法暈染江南風景的層次——屋檐垂落的光線以嫩黃疊灰輕輕勾勒,爬山虎攀附的老墻以橄欖綠與赭石點染。學生們將課堂上所學習的透視知識運用到寫生實踐中,近處磚雕門樓的暖黃肌理逐漸過渡至遠處山墻的灰紫剪影,在虛實間構建小巷的深邃空間。有學生將油紙傘游動的鮮紅融入青灰主調,在畫面上濺起一抹跳動的春意。
運河畔,枯筆擦出的肌理模擬了風化磚石的粗糙觸感,而流淌的色彩則呼應著水波的起伏節奏,抽象化的筆觸讓建筑輪廓隱入色彩的律動之中。此次寫生將水粉與素描作為風景表現的基礎語言。素描的線性表達則訓練學生對空間、比例與光影的敏銳感知,而水粉的覆蓋性與可塑性讓學生得以反復推敲色調關系。將南河頭雨后的一抹天光、沈蕩老墻上一片將墜的枯藤或蘆席匯運河中倏然蕩開的漣漪,通過繪畫語言將其升華為情感載體,讓學生在自然與人文的交織中,既錘煉了傳統繪畫技藝,亦深化了對江南地域美學的理解,為未來藝術創作積淀了豐富的藝術基礎。(周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