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關于組織申報2024-2025年度浙江省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科研課題的通知》(浙成職協〔2024〕11號)有關要求,經個人申報、各會員單位審核推薦、專家評審、集中評議等環節,現將2024-2025年度浙江省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科研課題評審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時間:12月3日至12月8日。若對評審結果持有異議,請在公示期內向浙江省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秘書處致電或書面形式反映。受理電話:0571-88031215;郵箱:zj_czjxh@163.com。
附件:2024-2025年度浙江省成人教育與成職業教育科研課題擬立項名單
浙江省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協會
2024年12月3日
紅頭浙成職協(空)2023-2024年度浙江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科研課題評審結果公示
附件:
2024-2025年度浙江省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科研課題擬立項名單
一、高職類
序號 |
課題名稱 |
主持人 |
申報單位 |
1 |
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浙江省職業教育“絲路學院”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挑戰與推進路徑研究 |
王翰華 |
浙江藥科職業大學 |
2 |
“一帶一路”背景下浙江省藥學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路徑研究 |
潘琪 |
浙江藥科職業大學 |
3 |
新質生產力驅動下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與提升路徑研究 |
虞佳麗 |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
4 |
數字化新外貿發展下高職商務英語PROS新質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朱旻媛 |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
5 |
成人教育線上課程“低參與率”解構與改觀——以工程造價學生為例 |
李素偉 |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
6 |
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融合發展路徑探索——以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
宋苗苗 |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 |
7 |
浙里職成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研究 |
季福路 |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 |
8 |
近代視角下當代溫州職教學生創新創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
劉笑傲 |
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 |
9 |
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索 |
羅婷婷 |
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 |
10 |
信息技術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究 |
段粘粘 |
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
11 |
產教融合背景下基于嬰幼兒托育服務需求的項目化課程建設研究 |
孟維 |
寧波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12 |
黃炎培職教思想下“德才兼備”高從教意愿師范生培養研究 |
樂星宇 |
寧波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13 |
知識圖譜技術在高職實踐教學資源整合中的應用:構筑新質人才培養體系 |
周亮 |
寧波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14 |
數字化背景下托育管理與服務專業行業英語教材開發的研究 |
陳偉揚 |
浙江金華科貿職業技術學院 |
15 |
新雙高建設背景下產教融合的內涵思考與實踐探索 |
盛旭玲 |
浙江金華科貿職業技術學院 |
16 |
AI數智技術賦能高職英語課程建設創新實踐研究 |
王蓉 |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 |
17 |
數智時代高職生的就業偏好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
崔暢丹 |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 |
18 |
“大思政課”背景下高職康養護理專業人才職業勝任力培養與提升的對策研究 |
潘然 |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 |
19 |
數智時代外貿類專業“崗課賽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
楊芬 |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 |
20 |
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長效動力機制研究 |
孟祥芳 |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 |
21 |
知識圖譜賦能下的在線學習資源自適應推薦方法研究 |
馮志峰 |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
22 |
高職院校助力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研究 |
張文靜 |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
23 |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職業院校高素質產業人才一體化培育的困境和對策研究 |
沈陳敏 |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
24 |
高職教育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綜合育人模式路徑探究 |
鄭春燁 |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
25 |
民族舞劇融入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路徑及評價機制研究 |
林米粟 |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
26 |
高職院校愛國主義儀式教育實踐研究 |
陳亞青 |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
27 |
高職院校教育數字化轉型策略研究 |
鄭可飚 |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
28 |
人工智能在職業教育中美術設計學科的教學實踐研究 |
吳煒棟 |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
29 |
“三教”協同創新發展背景下戲曲民間職業劇團人才培養路徑探索——以浙江省為例 |
楊斯奕 |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
30 |
“碼”上學習新模式賦能自由職業者可持續成長路徑研究 - 以外賣騎手為例 |
王煒 |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
31 |
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會展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創新研究 |
王東 |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
32 |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產教融合共同體運行機制構建研究 |
隋冰 |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
33 |
職業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浙江省高職院校EMI課程的實證研究 |
王覓 |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
34 |
高職生慢就業影響因素及解決路徑研究 |
魏晉童 |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
35 |
浙南區域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理研究 |
趙敏 |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
36 |
智繪未來:AI融合下的高職《Photoshop》課程優化與實踐 |
姚爭兒 |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37 |
數字新職業任務模型下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以產品創新設計為例 |
孫藝榕 |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38 |
數字賦能高職護理教育多維能力圖譜的生態構建研究 |
段凱旋 |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39 |
基于專升本背景下提升學生高等數學學習效果的研究 |
楊蘭娟 |
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 |
40 |
數字賦能高職院校護理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 |
馬夢寧 |
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 |
41 |
“三維七角”學分銀行轉換機制助推高職院校學歷繼續教育的實施路徑研究——以金華職業技術大學為例 |
呂威威 |
金華職業技術大學 |
42 |
智能制造領域現場工程師培養的現實困境與路徑優化研究 |
邵建輝 |
金華職業技術大學 |
43 |
文化自信視域下工匠精神融入成人教育思政育人的探索研究 |
童春銘 |
金華職業技術大學 |
44 |
生本視域下浙江省區域中高職內涵式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建構研究 |
徐波 |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
45 |
數字素養賦能高職英語“智主學習”——基于本地化TPACK資源框架體系 |
洪洋 |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
46 |
新醫科背景下高職口腔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研究 |
黃詩怡 |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
47 |
新雙高視域下高職建筑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以“裝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課程為例 |
黃泓萍 |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 |
48 |
地方綜合類高職院校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和實踐路徑 |
周瑋 |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 |
49 |
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基于浙江省實踐的模式創新與路徑優化 |
劉浩 |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 |
50 |
新文化使命背景下高校檔案的育人功能探索 |
胡玢赟 |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 |
51 |
智能建造試點城市數字化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路徑探索與實踐-以臺州為例 |
陳明 |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
52 |
終身學習視角下高職學生腦科學素養培育的內容與路徑研究 |
龐捷敏 |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
53 |
技能型社會背景下汽修專業學生職業核心技能培養路徑的研究 |
盛柳柳 |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
54 |
高職崗位實習課程精細管理的邏輯價值和策略優化研究 |
王成 |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55 |
深度產教融合下的服裝3D數字化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
曹金明 |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56 |
新質生產力視角下村干部計算機素養提升路徑研究 |
葉孟財 |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 |
57 |
數字化背景下法學專業多元化教學模式探索 |
何燕 |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 |
58 |
人工智能背景下浙江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創新研究 |
謝宗運 |
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 |
59 |
教育家型職教教師的群像特征與養成路徑研究 |
黃毓琦 |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
60 |
BOPPPS教學模式在《web前端開發技術》課程中的應用實踐研究 |
賈淑紅 |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
61 |
高職院校大學工隊伍“三梯-四元-五化”345建設模式實踐研究 |
盛素玲 |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
62 |
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智慧生活服務平臺構建與應用研究 |
陳開軍 |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
63 |
企業數智化轉型下職業教育與高技能人才有效供給的研究 |
李凌波 |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
64 |
“中高本”思政課一體化視域下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模式及評價機制研究 |
姚碩 |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
65 |
高質量職業教育建設視域下“00后”民航空中安全保衛人才工匠精神培養路徑研究 |
金琴 |
浙江警官職業學院 |
66 |
消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課證融通探索 |
樓征愷 |
浙江警官職業學院 |
67 |
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浙江省高職畢業生就業影響研究——基于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 |
馬杰妮 |
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
68 |
職業院校服務社區老年教育路徑研究 |
李娜 |
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
69 |
任務重復類型對高職英語學習者口語產出的影響 |
柯微雅 |
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 |
70 |
高質量視角下浙江省殘疾人就業滿意度影響路徑及對策研究 |
陳紫欣 |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
71 |
視力障礙人群職業體能探索與應用 |
袁海濤 |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
72 |
高職手語翻譯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與手語翻譯創新研究 |
盧葦 |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
73 |
基于BOPPPS模式提升高職新教師數字勝任力實踐策略研究 |
張奕暢 |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 |
74 |
“數智融合”下的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
劉娟 |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 |
75 |
基于PMC指數模型的新時代“體養融合”政策文本量化研究 |
丁橋 |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 |
76 |
基于“五金”建設背景下的職業教育發展方向探索-以云計算技術應用專業為例 |
許多飚 |
浙江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
77 |
基于產教融合和SECI模型的高職現場工程師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
羅永昌 |
浙江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
78 |
課程思政在大學生軍事理論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探索 |
關萌萌 |
浙江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
79 |
新產業革命背景下高職教育課程模塊化構建與實施策略研究 |
趙海洋 |
浙江宇翔職業技術學院 |
80 |
新質生產力導向下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研究——以會計專業為例 |
蘇金榮 |
浙江宇翔職業技術學院 |
81 |
AIGC賦能職業教育背景下室內設計實訓課程新模式探索 |
王雪 |
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 |
82 |
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外語教師數字素養培育研究 |
許貞貞 |
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 |
83 |
“三標”引領下AI賦能小微企業復合型人才培訓模式創新研究——以計算機/互聯網類專業為例 |
傅幼萍 |
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 |
84 |
基于“政校行企”協同創新視角下高職院校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研究 |
李赫宇 |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旅游與健康職業學院 |
85 |
基于OSCE模式的案例教學法在中高職一體化(高職段)外科護理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究 |
夏文娜 |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旅游與健康職業學院 |
86 |
高校繼續教育課程思政多元協同的實踐路徑研究 |
嚴晨瑜 |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旅游與健康職業學院 |
87 |
“四鏈”融合視角下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研究 |
馬學俊 |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
88 |
數字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機理與路徑研究 |
張啟明 |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
89 |
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路徑研究——基于教師數字教學資源開發自主性的實證分析 |
汪昀 |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
90 |
涉農高職院校鄉村創業創新人才培養的實施路徑研究 |
趙詩語 |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 |
91 |
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職業教育對農業領域高素質人才培養策略研究 |
劉金平 |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 |
92 |
“一帶一路”背景下外籍職教師資培訓實踐探索——以臺州科技職業學院“科特迪瓦職教項目摩托車維修師資培訓”為例 |
林龍 |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 |
二、中職類
序號 |
課題名稱 |
主持人 |
申報單位 |
1 |
智學紅育場:中職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創新實踐 |
丁衛東 |
杭州市臨平職業高級中學 |
2 |
大模型視域下中職學生數智素養培育的實踐路徑研究 |
周高樺 |
杭州市臨平職業高級中學 |
3 |
中職生急救教育“課·社·證”融通的育人模式構建與實踐 |
唐建剛 |
杭州市臨平職業高級中學 |
4 |
中職“教育家型班主任”培育實踐研究 |
馬玉貴 |
杭州市喬司職業高級中學 |
5 |
標準引領、能級遞進、資源開發:中德SGAVE項目汽車人才培育的創新實踐 |
黃耀明 |
杭州市喬司職業高級中學 |
6 |
中職學校“分享式課堂”的構建路徑與實踐研究 |
包胡凌泰 |
杭州市閑林職業高級中學 |
7 |
筑基—進階—遷移 中職托幼人才一體化培養的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研究 |
李碧荷 |
杭州市閑林職業高級中學 |
8 |
大思政視域下中職“四季德育”的研究與實踐 |
朱周周 |
杭州市閑林職業高級中學 |
9 |
中高職一體化背景下杭幫菜產業學院建設實踐與研究 |
唐林達 |
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 |
10 |
低空經濟智能電氣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魯曉陽 |
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 |
11 |
優教共富視域下中職學校產教融合新模式 |
孫偉民 |
杭州市良渚職業高級中學 |
12 |
“生活·實踐”教育與”黑陶坊”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 |
何駿 |
杭州市良渚職業高級中學 |
13 |
稻鄉共富坊:良渚文化融入中職語文跨學科學習的載體研究 |
朱丹 |
杭州市良渚職業高級中學 |
14 |
技工院校中高職一體化數學教材開發路徑的研究——以工程造價專業為例 |
鄭少軍 |
浙江建設技師學院 |
15 |
三方聯動 三同育人:基于工作坊的中職動漫專業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
吳妍文 |
杭州市電子信息職業學校 |
16 |
數創物聯:基于創客教育理念的中職服務機器人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 |
魏周苗 |
杭州市電子信息職業學校 |
17 |
“技創E+”:AI視域下中職數字媒體專業數字化實訓轉型升級的探索與實踐 |
許倩倩 |
杭州市電子信息職業學校 |
18 |
基于名師網絡工作室的教師專業化成長場域建設的創新實踐研究 |
王姬 |
寧波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
19 |
人工智能驅動下的中職數智型教師團隊賦能策略與實踐 |
余勁松 |
寧波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
20 |
AI賦能中職課堂:視覺與語音語義識別技術創新教學與評價模式研究 |
周立山 |
寧波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
21 |
雙能定位·四輪驅動·多元交互:中職雙能型教師培育體系的構建與研究 |
方愛平 |
寧波市鄞州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
22 |
耦合·融合·整合:數字化舞蹈美育精品課程的構建與實踐 |
張銀燕 |
余姚市職業技術學校 |
23 |
光影浸潤:基于攝影工作室運營的中職美育路徑探索與研究 |
郭曉鋒 |
寧波市鄞州職業高級中學 |
24 |
基于學習共同體的中職機械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
孫立榮 |
寧海縣第一職業中學 |
25 |
中職機械基礎混合式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
趙超 |
寧海縣第一職業中學 |
26 |
區域中高職一體化“一平臺、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為例 |
戎建挺 |
慈溪職業高級中學 |
27 |
職業能力培育視域下中職電商“一本二基四新” 活頁式教材開發研究 |
張佳蕓 |
慈溪職業高級中學 |
28 |
OECD學習框架2030視域下中高職一體化計算機專業教育目標監測體系研究 |
張裕生 |
寧波行知中等職業學校、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
29 |
OECD學習框架下中職英語課程改革 |
翁燕華 |
寧波行知中等職業學校、慈溪市職成教教研室 |
30 |
中職藝術教師智慧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
王恒心 |
溫州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31 |
雙培雙帶、靶向成長:“雙優計劃”背景下中職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孵化實踐 |
謝炳沖 |
瑞安市職業中等專業教育集團學校 |
32 |
三階遞進:基于工作室的中職教師成長范式的探索與實踐 |
鄭小勇 |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33 |
非遺文化在中職服裝教學中的活化傳承與創新應用——以藍夾纈為例 |
周芳 |
永嘉縣第二職業學校 |
34 |
迭代驅動˙融合共生:中職智慧校園建設路徑及對策探索 |
易永記 |
蒼南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35 |
數據技術支撐下的中職數學精準教學模式研究 |
陳爾彪 |
樂清市柳市職業技術學校 |
36 |
三賽˙雙線˙循證:中職教師數字勝任力的提升實證研究 |
朱建 |
樂清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37 |
產教融合視域下中職新商科生態云教學實踐的研究 |
周小峰 |
樂清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38 |
驅動·協同·融合:區域中職“甌榕”教師教研共同體的構建與創新 |
王少蓮 |
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
39 |
“三支隊伍”建設背景下,嘉興市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綜合改革機制研究 |
唐一村 |
嘉興職成教協會 |
40 |
中職體育幼兒保育專業“玩新創語”教學路徑研究 |
董春夏 |
海鹽職業教育中心 |
41 |
四構三鏈:中職機械識圖“研導”式教學路徑研究 |
范小偉 |
海鹽職業教育中心 |
42 |
思維可視:中職數學概念教學“梯度進階”策略研究 |
楊泉 |
海鹽職業教育中心 |
43 |
素養看得見:中職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數字化改革與創新路徑研究 |
周婷 |
嘉興技師學院 |
44 |
德行生長:基于認知發展理念的中職院校“德育基本課”課程體系研究 |
顧穎嫻 |
嘉興技師學院 |
45 |
依托世賽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的研究 |
孫偉 |
嘉興技師學院 |
46 |
技+:技師學院烹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陳薇 |
海寧技師學院 |
47 |
具身體驗:中職城軌服務禮儀實景式創新實踐 |
勵萍 |
海寧技師學院 |
48 |
基于“成長矩陣”理論的中職教師成才路徑實踐研究 |
朱曉明 |
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 |
49 |
“四手”遞進:產業學院背景下中高職一體化現代學徒制探索 |
徐正偉 |
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 |
50 |
中職汽車專業“雙師型”教師素質提升的路徑研究與實踐 |
張科鋒 |
嘉善信息技術工程學校 |
51 |
“4312”精準灌溉:1+X證書制度下現代智能財稅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胡曉萍 |
嘉善信息技術工程學校 |
52 |
智能畫像·個性診改:中職學生綜合素養評價創新研究 |
邱雨馨 |
嘉善信息技術工程學校 |
53 |
雙領三能:教育家精神指引下的中職教師隊伍建設路徑研究 |
龔磊 |
嘉興市建筑工業學校 |
54 |
一核兩翼四維:中職市政工程測量課程課賽共融教學實踐研究 |
陳曉君 |
嘉興市建筑工業學校 |
55 |
數字賦能:中職生機械制圖“圖物轉換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
楊國鋒 |
嘉興市秀水中等專業學校 |
56 |
三方共育 三階鍛能:中職數媒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踐研究 |
陳冬 |
嘉興市秀水中等專業學校 |
57 |
醫養結合下康復技術“研賽培一體化”區域教研模式構建的實踐研究 |
魏冬 |
桐鄉市衛生學校 |
58 |
五維聯動:思維導圖與中職藥劑學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徑研究 |
王文娟 |
桐鄉市衛生學校 |
59 |
四方聚力 和潤同行:新疆中職班“反哺”行動研究 |
蔡立柱 |
平湖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60 |
三域聯籌:中高職一體化數字化教材開發實踐 |
喬勇 |
平湖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61 |
文專融合視野下整本書閱讀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
孫雯瓊 |
平湖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62 |
職教工廠:新質生產力下服裝專業元宇宙內容創作人才培養的實踐研究 |
高陽會 |
浙江省德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63 |
新時代綠色理念下中職服裝項目化教學模式構建 |
魯雯雯 |
浙江省德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64 |
多元供能 一專多能 數字賦能:民宿產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與研究 |
宋曉蘭 |
浙江省德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65 |
數智化平臺下中職汽修項目化教學評價的研究與實踐 |
張慶才 |
湖州交通學校 |
66 |
基于虛擬仿真技術中職新能源汽車專業教學實踐探究 |
白洪湖 |
湖州交通學校 |
67 |
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智慧物流現場工程師培養路徑研究 |
商磊 |
湖州交通學校 |
68 |
基于地域特色的汽修專業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葉永平 |
長興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
69 |
多維成才導向下的服裝專業技能人才“區間式培養”教學創新實踐 |
鄭娟 |
浙江省湖州藝術與設計學校 |
70 |
數學實驗:中職數學創新教學的實踐研究 |
徐鋒 |
浙江省湖州藝術與設計學校 |
71 |
市域產教聯合體視域下中職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 |
宋濤 |
浙江信息工程學校(湖州工程技師學院) |
72 |
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四史”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實踐研究 |
顧貞潔 |
浙江信息工程學校(湖州工程技師學院) |
73 |
以《建筑實訓操作》課程為例探究——基于湖州建筑企業需求匹配視域下的中職建筑工匠青年人才培養模式 |
黃依依 |
浙江信息工程學校(湖州工程技師學院) |
74 |
開展政校行企合作,創新中職專業新教師培養方式的實踐研究 |
樓小青 |
安吉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
75 |
企業學院下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路徑研究——以《工業機器人操作與編程》為例 |
周永寧 |
安吉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
76 |
中職語文詩歌有料·有趣·有味專題教學的實踐研究 |
劉學敏 |
安吉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
77 |
五維潮汐:中小微企業五用人才培養范式研究 |
賈繼冬 |
紹興市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 |
78 |
中職學校年輕班主任專業能力提升研究 |
林澤民 |
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 |
79 |
學前教育“中本一體化”人才培養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校院園”三元育人模式為例 |
王瑋煒 |
紹興市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 |
80 |
深度學習背景下中職語文“1+X”聯讀教學實踐研究 |
陳靜 |
紹興市上虞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81 |
基于教育數字化的“混合式·產學研結合”中職烹飪專業教學模式實踐研究 |
李志強 |
紹興市上虞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82 |
基于OBE理念的課程思政在中職會計教學實踐研究 |
王佳燁 |
紹興市上虞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83 |
新媒體視角下中職非遺課程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實踐研究 |
吳琳 |
諸暨市實驗職業技術學校 |
84 |
新質生產力背景下中職數學“三融三合三共”課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
趙清 |
諸暨市實驗職業技術學校 |
85 |
數據驅動的中職學生心理健康跟蹤與預警模型研究——基于“三位一體”模式 |
高熠徐 |
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 |
86 |
中高職一體化視角下“供應鏈核算主題”的學習進階路徑探究 |
斯衛義 |
義烏市國際商貿學校 |
87 |
基于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雙精準”技能型人才培養生態系統研究 |
蔡立鋒 |
浙江交通技師學院 |
88 |
師生信任關系對不同學業水平中職生學習投入影響的調查研究 |
鮑智揚 |
金華實驗中學 |
89 |
中職學校模塊化教學路徑構建 |
施飛云 |
金華實驗中學 |
90 |
工作室賦能職教共富的跨區域行動研究 |
成佳梁 |
義烏市教育研修院 |
91 |
全域融合的中職德育體系構建實踐與研究 |
吳文軍 |
金華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 |
92 |
育人導向的“一核三品”中職勞動教育課程改革 |
方婧 |
金華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 |
93 |
積極心理資本視角下中職音樂課堂創新實踐研究 |
林陽慧 |
金華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 |
94 |
基于核心素養的商務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證研究 |
張丹丹 |
浙江商貿學校 |
95 |
深度學習視域下中職英語大單元教學探索與實踐 |
馮萌萌 |
浙江商貿學校 |
96 |
“互聯網+”背景下職業院校數字貿易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
李娜 |
浙江商貿學校 |
97 |
公辦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設與運行研究 |
吳國獻 |
浙江省機電技師學院 |
98 |
指向工匠精神的地域文化融入中職育人體系創新實踐 |
張秀蘭 |
浦江縣職業技術學校 |
99 |
基于“一院兩園”理念的常山產業人才學院實踐研究 |
馬澤民 |
常山技工學校 |
100 |
從個體無意識到集體有組織的中職教師隊伍培養的研究實踐 |
鄭忠穎 |
衢州市工程技術學校(衢州市技師學院) |
101 |
多學科協同育人視域下中職旅游復合型人才培養實踐研究 |
王妃 |
浙江省衢州旅游學校 |
102 |
基于“賽訓證”融通的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教學實踐研究 |
程文渭 |
浙江省衢州理工學校 |
103 |
新質生產力賦能中職《電商直播》教學實踐的多態創新融合路徑研究 |
齊巖 |
浙江省衢州理工學校 |
104 |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中職機電專業項目化教學實踐研究 |
王英 |
浙江省衢州理工學校 |
105 |
區域中高職一體背景下家具設計與制作專業現場工程師培養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
王林玉 |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專業學校 |
106 |
涉農中職學校“三支隊伍”育訓助力鄉村共同富裕的實踐與研究 |
毛奇海 |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專業學校 |
107 |
立德·賦能·共育:中職學校學生數字素養培養的實踐與探究 |
鄭利梅 |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專業學校 |
108 |
核心素養視域下南孔文化融進中職語言學科的探索與實踐 |
楊慧 |
衢州中等專業學校 |
109 |
基于區域中高職一體化下機電專業產教融合的創新實踐與研究 |
毛慧瑛 |
浙江省衢州工商學校 |
110 |
“三特”背景下旅游專業產教融合實踐探究 |
繆小花 |
浙江省衢州工商學校 |
111 |
“五育融合”視域下中職學校創新型跨界教師團隊的構建 |
梁艷波 |
舟山航海學校 |
112 |
人工智能賦能中職《視覺設計與制作》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 |
李奇澤 |
舟山航海學校 |
113 |
立足·依托·制定:基于“大智移云”視角的中職會計教育教學創新模式研究 |
焦三清 |
舟山旅游商貿學校 |
114 |
新時期紅色歌曲文化育德的價值與路徑研究——以舟山旅游商貿學校為例 |
陳恒波 |
舟山旅游商貿學校 |
115 |
生活技能開發視域下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培育與實踐路徑研究 |
楊黎 |
舟山旅游商貿學校 |
116 |
中職機電專業學生感知教師支持行為對學習投入的影響研究 |
左麗娟 |
椒江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117 |
跨區域協作研究:推動教師共生發展的模式構建與實踐探索 |
郭恩來 |
溫嶺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118 |
核心素養視角下智慧康養專業數智化教學模式構建與實施研究 |
陳倩倩 |
溫嶺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119 |
校-園(院)融合:全程實踐教學研究 |
鄭軒 |
溫嶺市職業技術學校 |
120 |
有形、有感、有效:鑄牢內職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研究 |
葛方弘 |
溫嶺市職業技術學校 |
121 |
基于對口援疆的新疆中職校師資培養的實踐研究 |
謝芝蘭 |
遂昌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122 |
“一帶一路”背景下僑鄉中餐烹飪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探索 |
季葉蒸 |
青田縣職業技術學校 |
123 |
需求導向下的中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策略與實踐研究 |
凌萬里 |
青田縣職業技術學校 |
124 |
歐陸風情:青田地域文化課程專業群建設與實施研究 |
周妮迪 |
青田縣職業技術學校 |
125 |
鏈學導評 專創融合——中職英語“數智+”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 |
趙洋 |
縉云縣工藝美術學校 |
126 |
數智+背景下中職幼兒保育“尚美師匠”型人才的培養研究 |
盧小俊 |
縉云縣工藝美術學校 |
127 |
“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職積極課堂探究設計策略研究 |
張華燕 |
云和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
128 |
基于“項目學習”的中職專業課精準教學實踐研究 |
藍紅芳 |
云和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
129 |
新時代背景下木玩專業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與研究 |
魏穎華 |
云和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
130 |
“四單三包兩圈”中職會計項目化作業設計新樣態 |
方婳菁 |
龍泉青瓷寶劍技師學院(龍泉市中等職業學校) |
三、社區教育類
序號 |
課題名稱 |
主持人 |
申報單位 |
1 |
基于“學習共同體”桃果行業新農人培訓實踐與探索 |
韓瑜 |
瓶窯鎮教育指導和社區教育中心學校 |
2 |
多元主體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協同機制與制度研究 |
顏燦華 |
杭州市蕭山區開發區社區學校 |
3 |
順意、順勢:城鄉結合部老年學堂課程構建與實施 |
卜如娟 |
杭州市余杭區良渚街道教育指導和社區教育中心學校 |
4 |
教育共富視域下社區教育教師專業化成長路徑的實踐探究 |
周化勝 |
杭州市上城區社區學院 |
5 |
親子家庭日:家校政社協同推進區域家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
牛娟 |
杭州市上城區社區學院 |
6 |
三重三創:尚城夜校實施路徑的探索 |
潘國偉 |
杭州市上城區湖濱街道社區學校 |
7 |
終身學習視域下縣域學習平臺建設的實踐研究 |
余飛 |
杭州市西湖區社區學院 |
8 |
賦權增能指向下老年教育賦能人力資本開發的路徑研究 |
王曉玲 |
杭州市西湖區社區學院 |
9 |
生命歷程視域下社區老年心理健康課程重構設計與教學創新 |
譚維迪 |
浙江開放大學蕭山學院 |
10 |
區域聯動:成人教育賦能鄉村民宿產業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
趙方堯 |
余姚市鹿亭鄉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 |
11 |
文化振興視域下社區教育非遺傳承的實踐研究——以“上林湖傳說”為例 |
毛君明 |
慈溪市橋頭鎮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 |
12 |
引導家長(女性)借助“善文化”提升家庭教育實效的探索——以莊市勤勇家校社協同、建設“善”文化精神家園為例 |
嚴永均 |
寧波市鎮海區莊市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 |
13 |
校監合作:服刑人員文化幫教實踐研究——以海曙區社區學院為例 |
胡紀洪 |
寧波市海曙區社區學院 |
14 |
多元協同、三體聯動、四進四帶:“水火流星”非遺傳承教育的創新與實踐 |
顧雪鋒 |
慈溪市龍山鎮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 |
15 |
企業課堂:培育中小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探索 |
周偉平 |
象山縣爵溪街道成人學校 |
16 |
“防騙之家”:社區教育助力社區治理的路徑研究 |
羅熔 |
寧波開放大學余姚學院(余姚市社區學院) |
17 |
人工智能時代出版人的數智勝任力框架與培育研究 |
張紅燕 |
寧波開放大學 |
18 |
產教融合,三維聯動,助力“葡萄”特色產業發展的實踐研究 |
李丹 |
慈溪市新浦鎮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 |
19 |
互聯網+背景下家庭教育共同體構建的實踐研究 |
王美 |
溫州市甌海社區學院 |
20 |
工業園區 “藍領夜校”辦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
祝小群 |
溫州市甌海社區學院 |
21 |
老年教育賦能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機理與實現路徑研究 |
彭靜靜 |
溫州開放大學 |
22 |
面向成人學習者的生成式AI教學模式創新研究 |
方基甸 |
浙江開放大學瑞安學院 |
23 |
基于大概念理論的開放大學思政課場景教學研究 |
戴小云 |
浙江開放大學瑞安學院 |
24 |
“橋˙農培家園” 新農人培育的實踐研究 |
趙培玉 |
嘉興市南湖區大橋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25 |
“兩個先行”語境下構建鄉村振興“大教育”新格局的探索與實踐 |
丁仿明 |
平湖市曹橋街道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26 |
整合+創新:鄉鎮老年學校規范化建設的實施與管理——以平湖市新倉鎮為例 |
吳愛連 |
平湖市新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27 |
以建設精神家園為核心,推進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的策略研究 |
俞金平 |
平湖市新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28 |
“畫里話外閱米谷”,弘揚紅色名人文化的實踐研究——以海寧市斜橋鎮為例 |
吳曉華 |
海寧市斜橋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29 |
積極老齡化視角下小學祖輩家長課程內容開發研究 |
戈瑋巍 |
嘉善社區學院 |
30 |
農村社區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的探索 |
郭東良 |
平湖市獨山港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31 |
引領·拓展·革新·賦能:“1+11”共同體模式下農村老年教育創新的實踐與研究 |
潘悅 |
平湖市鐘埭街道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32 |
村級老年教育發展困境及推進策略研究——以平湖市新埭鎮為例 |
陸衛強 |
平湖市新埭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33 |
家校社協同育人助力鄉村隔代教育研究與實踐 |
趙則亮 |
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34 |
家校社協同育人探索社區勞動教育新路徑 |
鐘心怡 |
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35 |
新時代老年教育“雙六”特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丁衛耿 |
德清縣乾元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36 |
以道場青年夜校為載體,探索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新路徑 |
徐國平 |
湖州市道場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37 |
鄉鎮成校教育功能賦能未來社區的實踐與研究——以雙林成校為例 |
李公平 |
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38 |
基于文化傳承背景下的多視角講南潯故事的實踐研究 |
葉榮偉 |
湖州市南潯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39 |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普惠性農村老年教育的實踐研究 |
丁學年 |
德清縣洛舍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40 |
以“新時代夜校”為載體賦能青年成才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 |
嵇琴英 |
德清縣新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41 |
新時代終身教育視野下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姚學明 |
湖州市白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42 |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化工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 |
王芳 |
浙江開放大學柯橋學院 |
43 |
五有三型:依托文化禮堂打造山區老年幸福驛站的實踐研究 |
金秀麗 |
浦江縣檀溪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44 |
藥鎮社區幼兒“五味生長”非遺課程的實踐研究 |
陳志良 |
磐安縣新城中心成人(社區)學校 |
45 |
成技校平臺下非遺扎染技藝老少共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俞國棟 |
東陽市吳寧成人文化技術技校 |
46 |
“一心三線四性”成人教育德育模式研究 |
王宇芮 |
金華開放大學 |
47 |
基于上山文化視域下教師“陶”文化素養的實踐研究 |
洪亮亮 |
浦江縣黃宅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48 |
山區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與數字技術應用研究 |
杜東仁 |
浦江縣虞宅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49 |
依托“隔代互學”推進鄉村老年智能化教育的實踐研究 |
徐建 |
武義縣泉溪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50 |
“四新”行動:基層社區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研究 |
雷美萍 |
武義縣柳城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51 |
交疊影響域視角下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優化研究 |
賈巧玲 |
浦江縣浦陽街道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52 |
“鄉村運營師”培育模式構建與鄉村振興共富路徑探索 |
鄭躍生 |
浙江開放大學開化學院 |
53 |
鄉村振興背景下“共富夜校”助推“現代興農人”培育的研究 |
徐波 |
浙江開放大學普陀學院 |
54 |
基于心理需求的老年游學教育實踐策略探究——以“行走舟山”社區教育研學課堂為例 |
彭德利 |
舟山開放大學(舟山蓉浦學院) |
55 |
“數商興農”背景下新農人培育循環體建設研究 |
徐慧慧 |
臺州市椒江區前所街道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56 |
隱形教育視域下老年教育課程思政改革創新研究 |
尹佳琪 |
臺州開放大學 |
57 |
積極老齡化視角下農村老年教育養教結合推進路徑研究—以溫嶠鎮為例 |
趙子平 |
溫嶺市溫嶠鎮社區學校 |
58 |
社區教育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行動路徑研究 |
鄭朋樹 |
浙江開放大學玉環學院 |
59 |
終身教育視域下縣域“三元雙向”家庭教育指導模式探索 |
郭海英 |
浙江開放大學玉環學院 |
60 |
跨界融合視域下鄉村電商培訓的創新研究 |
洪昌委 |
天臺縣坦頭鎮社區學校 |
61 |
具身學習視域下老年教育智能場景的構建研究 |
孫冰野 |
浙江開放大學溫嶺學院 |
62 |
社區老年教育知識產權意識培養模式研究 |
許瑩 |
浙江開放大學溫嶺學院 |
63 |
高素養勞動者隊伍培養實踐與研究—以“遂心嫂”現代服務業品牌創建為例 |
林劍 |
遂昌縣成人文化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
四、高校繼續教育類
序號 |
課題名稱 |
主持人 |
申報單位 |
1 |
社區老年健康教育促進的社會支持網絡研究 |
于蘭華 |
浙江科技大學 |
2 |
基于終身學習的高校成人教育評估體系構建研究 |
竺照軒 |
中國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
3 |
新時代提升高校繼續教育質量模型建構研究 |
周超 |
浙江工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4 |
基于大數據的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個性化學習路徑構建 |
沈誠 |
湖州學院 |
5 |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職成教”協同發展研究 |
李佳 |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
6 |
浙江省干部教育培訓高校基地調查與實踐探索 |
金祖慶 |
浙江師范大學 |
7 |
當代繼續教育層次學生認知偏差分析及研究 |
趙永利 |
寧波工程學院 |
8 |
基于社會美育的高校繼續教育繪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 |
陸江云 |
中國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
9 |
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外語課程思政實踐研究 |
胡建偉 |
浙江樹人學院 |
10 |
項目式教學在學歷繼續教育實驗實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探索 |
張平平 |
寧波工程學院 |
12 |
TPACK視角下的成人高校教師數智融合教學能力研究 |
吳燕仙 |
金華教育學院 |
五、“領雁”教師類
序號 |
課題名稱 |
主持人 |
申報單位 |
1 |
老年人參與在線課程的長期學習動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
何敬 |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 |
2 |
大數據背景下成人教育課程思政的路徑研究 |
張小雷 |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
3 |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智慧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浙江路徑研究 |
張瑞芳 |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
4 |
新質生產力下銀發舞蹈教育數字生態構建研究 |
孔姿燕 |
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 |
5 |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養老護理人員的繼續教育發展路徑研究 |
翁江焓 |
浙江樹人學院 |
6 |
生成式AI+藝術設計應用下的職教人才培養路徑研究——以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為例 |
姜志峰 |
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 |
7 |
新“家校共育”:老年教育賦能家庭代際融合創新路徑研究 |
許翯翯 |
溫州開放大學 |
8 |
全齡化視角下高職教育與社區教育融通模式研究 |
章衛惠 |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
9 |
校社融合:推進社區老年教育智能技術普及的路徑研究 |
黃華 |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 |
10 |
老年英語教育跨代學習模式研究 |
魏芳 |
溫州開放大學 |
11 |
百師慧萬家:縣域家庭教育講師團244建設路徑探究與實踐 |
樓基洪 |
浦江縣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
12 |
基于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視域的老年教育發展研究 |
袁鳳燕 |
浙江開放大學平湖學院(浙江老年開放大學平湖學院) |
13 |
精神富有視角下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多維度探索 |
陳小龍 |
浙江老年開放大學德清學院 |
14 |
認知負荷理論視域下的老年教育研究——以老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為例 |
曾如剛 |
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
15 |
終身教育視域下農村女性老年人人力資本開發的路徑研究 |
郭連俊 |
浙江開放大學海鹽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