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騰訊云副總裁石梅。
受訪單位供圖
學生在騰訊AI課堂。 受訪單位供圖
【百家話職教】
2024年伊始,騰訊與深圳市教育局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深圳教育發展規劃,由深圳市教育局牽頭,發揮騰訊技術優勢,共同推動深圳市教育治理體系改革和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助力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騰訊教育借助騰訊服務用戶的連接能力及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領先技術,面向教育管理部門、學校、教育機構和個人,助力實現教育公平化、個性化、智慧化,致力于打造屬于每個人的智能教育時代。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騰訊云副總裁、騰訊教育負責人石梅。
為技術應用提供產業土壤
記者:校企應如何協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石梅:高素質人才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推動力。校企協同既為科學研究提供人才保障,又為技術應用提供產業土壤。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將科技創新與產業場景深度融合,以此實現技術與產業的相互促進、相互反哺,推動新質生產力螺旋上升式發展。
騰訊作為一家科技企業,積極投入教育事業,以“科技助教、連接興學、專業為育”的價值理念,激發教育創新、助力教育普惠。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通過與院校深度協同,發揮自身在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和產業應用經驗,推動人工智能教育教學及人才培養。目前,騰訊為全國多所高校提供了從人工智能課程、人工智能實訓平臺到教育大模型及教育服務云等完整方案,基于教學與科研、就業目標,打造符合學校特色的技術實訓課程、一站式在線編程與人工智能實訓學習空間,助力豐富教學資源、支撐教學實訓。目前,騰訊已與全國眾多院校開展了多方面合作。
在科研創新方面,我們通過學科大模型、教育算力云及人工智能等,助力院校及科研機構的技術創新研究和應用。例如,騰訊發起的新基石科學基金會,通過“科學探索獎”“新基石研究員項目”,預計在10年內投入100億元人民幣,支持杰出科學家們長期、穩定地從事研究工作,為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前沿核心技術探索提供支撐。截至2024年,“科學探索獎”已經頒發了5屆,資助了248位青年科學家。
記者:您如何理解職業教育實踐中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
石梅:當前,我國教育數字化正在從“聯結為先、內容為本、合作為要”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突出應用服務導向,擴大優質資源共享,推動教育變革創新。
在職業教育實踐中,相關院校需要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將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培養面向未來、貼近產業的人才,提高人才和職業的匹配度,助力實現高質量就業。
今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新職業名單中,就有包括AIGC系統應用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工業互聯網運維員等與人工智能新技術緊密結合的新職業。同時,在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走向產業應用深水區的進程中,人工智能架構、算法、數據、產品、應用開發、系統測試等相關崗位也成為行業所需的熱門職業。
產教融合將有助于“從出口倒推入口”,重點培養產業所需的人才,解決當下產業發展實際問題。
打造人才培養創新范式
記者:騰訊在校企合作及職業教育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形成了什么模式,取得了哪些成效?
石梅:在校企合作方面,騰訊將自身在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的優勢能力和產業探索應用,與院校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深度融合。通過共建學院及課程體系、搭建聯合實驗室等方式,沉淀優質教學資源,提升師資力量, 打造“產—學—研—用—創”一體化的多層次高水平數字化產業人才培養創新范式。
為培養更多符合產業要求的數字化人才,騰訊的人才培養項目包含云原生開發、云架構、人工智能、大數據、小程序開發和區塊鏈方向,通過與相關院校和教師合作,實現協同育人。
在職業教育領域,騰訊從規劃、平臺、內容、服務四個維度提供解決方案,面向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群體,展開深入的產教融合實踐,例如深度參與院校和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開發等,并為院校提供實踐資源、技術培訓及產業應用服務。
例如,由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軟件學院牽頭,攜手騰訊共同打造的騰訊高等工程師學院,正是以“厚實基礎+項目實踐+素質賦能”為特色,聚焦培養懂產品、精技術、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復合型數字現場工程師。此外,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還與騰訊建立起工程師人才培養創新范式,搭建“騰飛班”。“騰飛班”的特色模式已入選國家教育部門“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典型案例”。
記者:未來,校企如何進一步協同創新?
石梅:校企協同創新需要院校和企業深度、持久地投入與合作。
在頂層規劃方面,需要結合高校特色、資源和產業應用方向,共同厘清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思路;在搭建教學科研工具方面,應依賴算力、人工智能等基礎資源,結合院校多學科共同需求,提升底層工具和平臺的支撐能力、拓展能力,適應院校的教學和科研發展;在課程內容建設方面;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既要有理論知識,又要有實操技能,因此課程內容建設不僅要快速迭代更新,還需要與之匹配的實訓工具平臺及產業落地輔導;在服務配套方面,產業實踐、聯合課題、賽事和成果轉化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本報記者 羅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