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空氣中已有夏天的味道,趁著微風不燥,趁著一路繁花,讓我們翻開書本,邂逅溫暖與感動。2024年5月24日,臨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舉行全體教師“走進經典”讀書分享會,會議由許月桂副校長主持。
本次共讀的書目是崔允漷等的《新課程關鍵詞》。
引領共讀
首先由王海華校長引領共讀。其分享的是書中關于“因材施教的源頭”的論述。
“最初的因材施教更側重于社會需要。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就是針對當時的社會動蕩而構想出來的著眼于人性的對策。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愛人’, 有主動‘知人’的前提,主動‘知人’便于全面把握學生,因材施教,從而能培養君子以拯救社會,達成理想。”
王校長認為,學校需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資源,引導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讓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接著,學校“匠心書院”啃讀坊成員董亦婧老師分享了書中關于“因材施教的發展”的論述。
“19世紀英國的貝爾·蘭卡斯特制,選取聰明的學生做導生,發揮其優勢,讓他們輔助教師開展教學、考勤、評價等,在一定程度上既緩解了教師不夠的社會問題,又關注了學生個體的特長。”
”匠心書院”啃讀坊成員吳超杰老師分享了書中關于“現代因材施教”的論述。
“學情分析是中國本土化表達,指的是對影響學生有效學習的因素進行分析,為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提供行動的基礎和策略指南,從而實現‘以學定教’。學情指影響課堂學習的學生自身特征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因素,也指日常教育中學生成長的特征和影響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因素。學情是動態的、持續性的,而非靜態的。”
分享感悟
最后,機械組葉圣燈老師對這本書作了整體的分享。
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靈活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作為教師,要積極探索和嘗試創新的教學策略,力求打破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閱讀是一種智慧的傳遞,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讓我們這個美好的季節,繼續探索書中的世界,感受知識的力量。(李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