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裁床機將布料裁剪成電腦設定的形狀;智能吊掛機將裁剪好的布料依次傳送至每道工序的工人座位前;借助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生產數據實時采集、分析和共享……在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智慧數字化工廠,服裝“制造”已經變為“智造”。
寧波是“紅幫裁縫”的誕生地、中國最大服裝生產基地和品牌基地,具有集約化、精益化、平臺化、特色化優勢,已具備產生世界級先進紡織企業的條件。近年來,寧波服裝產業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之一,不斷探索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推動行業創新發展。為此,該校聯合區域“專精尖”企業,共同探索實踐企業數字化技改與專業數字化教學同步的學習型工廠:聚焦中小企業數字化“智造”轉型升級痛點難點,建成開放式、可不斷升級迭代的服裝智能制造示范線;針對服裝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要求,解決數字化設計、制造實訓難點;建設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
校企合作“雙向奔赴”
對傳統的紡織服裝產業來說,隨著柔性化、定制化生產需求迅猛增長,企業對降本增效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數字化賦能成為有效抓手。
“當客戶的訂單、種類、款式多了以后,單靠傳統人工方式已無法高效完成生產。”寧波嘉納服飾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公司以精品服飾生產加工為主,主要為外貿訂單,急需提升柔性快反能力和生產經營效率。
該校服裝智慧數字化工廠打造了從前端服裝3D設計、原材料倉庫、自動拉布鋪布、自動裁床、智能懸吊、空中倉儲和自動化無人后道及自動物流運輸等多個單元組成的示范線,集中展現服裝制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改造的典型技術應用,以及可升級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趨勢,對寧波服裝傳統中小企業開展數字化技術改造有示范作用和“中試”作用。此外,在實現生產要素全面數字化和云端匯聚及管理運營系統云端部署基礎上,構建端到端的生產指揮大腦系統,實現了生產環節決策指令和數據流的云端生成、自動下發,探索端到端數據自動流動的新模式。
在解決了“生產過程數據采集不完善”“生產過程難把控”“設備管理混亂”“可視化場景缺乏”等問題后,嘉納服飾的數字工廠開始運行。如今,在嘉納服飾的數字工廠,訂單可隨時進行變更、插單等,執行效果提升60%;訂單即做即存,訂單損壞丟失率減少100%;實現半自動排產,人員排產時間減少80%以上,排產準確度可達到90%以上;車間產量實時統計,掃碼計件數據采集,計件準確率提高98%。
“我們的員工由從事重復煩瑣工作的操作工,變為研究、控制機器和設備的技術人員。”寧波嘉納服飾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數字化工廠運行后,車間里的顯示屏可以實時顯示工人的生產量,尤其對于排產而言,它的優勢體現得非常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該校還通過校企專兼結合、校內跨專業的技術服務團隊組建,面向中小服裝企業提供差異化的智能化改造需求服務和職工培訓服務,目前累計服務1000多家中小企業數字化技術改造,服務學生實習實踐年均1200多人,并入選浙江省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習實訓基地。“接下來,我們將依托省產業大腦,服務浙江省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改造,由點及面,輻射更多的中小企業。”該校時裝學院副院長王薇薇表示。
“數字孿生”產教融合
數字化賦能實現了該校“虛實結合、數字孿生”的專業實訓教學改革。“我們制定了5項數字設計、智能制造、陳列領域的實訓標準。在夯實基礎知識和基礎訓練后,學生先真實崗位實踐,再借助數字孿生技術,進行虛擬設計和智能生產課程學習。”王薇薇說。
在服裝虛擬仿真實訓室里,學生可以在電腦上進行選取布料、調整印花等操作,模擬服裝設計效果,檢查服裝造型和合身性,即時修改設計;在服裝智慧數字化工廠,學校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推動服裝專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3D虛擬設計技術和真實生產的智能設備串聯在一起,學生可以全鏈條體驗從虛擬設計到現實生產的流程;在校企合作實訓崗位,學生可以在寒暑假接受真實的崗位訓練,將實訓與校內模擬生產場景相結合,在實訓中以問題為導向,從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中挖掘知識、技術,學習課程重難點,提高適崗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4—5頻次的輪轉實訓,虛實結合交互貫通,數字技術始終伴生成長,學生適崗創新、數字技術應用能力顯著提升。
“從面料選擇、版型開發到工藝制作,我深入參與到服裝制造的各個環節,在實踐中也更加深入理解了現代服裝制造。得益于在校的專業學習,我能較快地適應企業的開發節奏,不僅學會了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操作當中,還了解了企業對于技能人才的要求。這些寶貴的經歷為我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該校2021級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學生李泓熹說,借著學校搭建的平臺,他在凱信、雅戈爾等知名服裝企業進行了實習,并參與到企業真實項目中,這些實踐經驗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浙江省省賽中,李泓熹以賽道小組第一的成績斬獲金獎,對服裝制版師崗位的認知也更加清晰。
為了培養備受企業青睞的人才,該校還引入“專精特新”企業技術骨干組建專兼結合“雙師結構”團隊,通過引入凌迪、慈星等行業單項冠軍企業的研發設計人員,組建校企數字化、智能化師資團隊。以名家牽頭組建專兼結合的專家團隊,開展專業實訓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研討與培訓;成立產研辦公室,定期實施體驗、參與和實戰的研訓項目并計入評價考核;以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為目標,校企在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相互交流,合力培育能通過數字賦能改進企業產品工藝、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骨干教師團隊。
據了解,該校服裝紡織專業均已涉及數字化專業建設,其中一部分成為專業主要方向,例如校企合作組建的數字化學徒班。每年,該校輸出相關人才近2000人,這些人才受到企業的歡迎,有一大批人才成為企業骨干。(通訊員:王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