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數字技術所蘊含的巨大潛能加速釋放,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應用、新產品加速涌現,人類社會正快速步入以大模型、大數據、大算力為特征的數字時代。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共生相伴的教育,受數字化影響也更深刻而直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為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教育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撐。”教育數字化,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教育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改革創新,構建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觀,促進教育研究和實踐范式變革,形成適應數字時代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廣度和深度直接影響著現代教育體系構建的效率和品質,左右著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的進程和成就,對教育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抓住數字技術關鍵變量
全民終身學習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趨勢,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文明進步和國家強盛之基。當前,數字科技呈現出由連接衍生交互、由計算催生智能的發展態勢,正撬動全球教育變革真實而普遍地發生。充分應用數字技術、數字思維和數字認知,可以牽引教育供給整體提質、迭代升級,構建互動性、沉浸式、信息化的多元學習場景、考核評價場景和管理服務場景,為學習者創設更具沉浸感、互動感的學習體驗,顯著提升教育的適應性和覆蓋面,在構建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上實現新突破。
具體來講,利用數字技術跨越傳統教育邊界,可以融洽地與智慧校園、智能終端互聯互通,打造全天候學習平臺,催化自主學習向多維交互加快轉換,引導學習內容去中心化趨勢加快形成,助推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培養加快實現,放大線下與線上、人工與智能全渠道服務效應。應整體推進任務重塑與流程再造,提高閉環化、系統化、智能化水平,優化招生、教學、考試、畢業等各環節全流程教學管理。拓展資源數字呈現方式,加速互通集聚流轉,有效彌合數字鴻溝,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創新共建共享共維的全媒體資源供給。全面營造泛在可及、綠色智能、便捷普惠的學習環境,促進人技物融合、家校社協同,保障物理、虛擬和社會等未來學習空間全場域迅捷轉換。強化全民學習大數據倉、數字化可信賬戶、知識圖譜和個人終身學習畫像應用,探索數字化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暢通終身學習“立交橋”,實現學習地點、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的全方位統籌開放。保障學習機會均等,維護數據安全和數字倫理,推動教育向全納、均衡、優質方向有序拓展,構建不同地域、學科、時空、群體全覆蓋的學習共同體。
用好數字教育核心力量
教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近年來,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扎實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正以世界規模最大的數字教育,服務著世界最大規模的學習人群。未來,還應該以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核心,以能力素養培育為重點,深化數字教育的標準對接、經驗互鑒和循證研究,以人口的高素質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加快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的轉變。
強化人才支撐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與手段,全面關注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和特點,細致洞察個體學習感受以及認知差異,優化教學、管理、技術、資源和情感等多維支持,為每位學習者提供更多選擇、更加適配的學習機會,讓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伴隨每個人,確保教育更加注重適應環境、服務終身,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承擔起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責任。要高效貫通各教育階段、覆蓋各教育類型,樹立學習者的數字意識,健全數字技能養成機制,激發和培養適應時代、勇于創新的高階思維能力和終身學習習慣,引導學習者由知識消費向智慧創生轉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效結合,逐步實現人人善學、人人樂學、人人成才。
發掘數字化變革增量
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指出,全球教育面臨嚴峻挑戰和學習危機,迫切需要教育變革,必須充分發掘數字化變革的力量,確保將優質教育和終身學習作為一項共同利益提供給所有人。面向未來,我們要全面掌握數字技術的優勢特點、作用機理和發生機制,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理念,持之以恒地深化教育改革,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教育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更加精準地聚焦學、教、考、評等核心業務錨點,更加精確地研判優質資源短缺、教育同質化突出、生源結構性變化等矛盾堵點,更加精細地發現與教育發展要求不適應的政策盲點。我們要運用大數據動態建模、歸集處理和交叉復用,完善流程再造、結構重組和體系重構,實現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措施等聯動創新;豐富教育管理中樞系統的指揮調度功能,在趨勢預測、關聯分析、科學決策等方面發揮數智作用,進而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推動教育決策由經驗判斷向數據驅動轉變、教育服務由被動響應向主動預見轉變。同時,加強數字教育領域與數字社會其他領域之間的業務協同,塑造形式多樣、富有效率的數字教育新樣態,創設智慧互動、功能完備的數字教育新模態,構建開放和諧、兼容平穩的數字教育新生態,獲取教育數據智能化匯聚、共享和服務的增值能力,放大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力量,拉近科技與生產、科技與生活的距離,優化國家人才支撐體系和知識創新體系。
(作者:張枝實,系浙江開放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