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職業院校教學工作的核心,是學生未來社會身份認定的主要標簽。職業教育正是通過各類專業將學生學業與對應職業、服務產業密切連接起來。就學校自身建設而言,專業強才能質量優;就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而言,專業匹配度高才能增強適應性;就社會認可度而言,專業前景好才能提升吸引力。因此,職業教育只有苦練“內功”,扎實做好專業建設,打造學生和企業心目中的“金專業”,才能達到“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適應性和吸引力”的要求。為實現這一目標,職業院校需著重平衡四對關系。
第一,關注熱門新興產業,更須關注區域發展需要。當今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加速。我國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加快發展先進適用技術,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這必然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出更新更高要求。為此,職業院校要把提高專業對產業的服務支撐能力擺在首位,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優先發展國家戰略所需的重點專業,積極建設社會民生所需的緊缺專業,密切關注市場熱度高、需求旺、口碑好的熱門專業。但與此同時,還須重點考慮另一個重要因素,即所在區域的產業發展需求。實踐中,一些學校不顧當地實際,照搬國家戰略需求,翻版發達地區同類學校的專業或市場上的“網紅職業”設置本校專業,可能會出現專業與當地產業不匹配等問題,培養的人才在當地用不了、對不上、留不住,導致職業教育在當地政府部門和行業企業中的認可度不高,難以形成職業教育良性發展生態。要解決這一問題,區域層面需加大統籌力度,建立暢通及時的供需溝通機制,真正做到將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部署、同規劃、同建設。
第二,撤并淘汰老舊專業,更需改造升級傳統專業。當前,我國正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大力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同時,勞動力市場正在并將持續發生巨大變化,許多傳統職業崗位已經消失,一些新的職業崗位逐漸被創造出來。因此,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必須適時調整與更新,及時增設面向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領域的新專業,堅決裁撤一批滯后、過剩、與新發展理念不相符的老專業。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對待傳統專業切勿“一撤了之”。我國產業政策明確提出,在培養壯大新興產業的同時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是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淘汰。因此,職業教育要從服務產業技術改造升級角度出發,積極推動石化、冶金、醫藥、建材、輕紡等傳統專業改造,通過對相關課程內容增刪更新等方式,為傳統產業實現“智改數轉”升級提供支撐。
第三,注重自身基礎,更需開拓思路創造條件。對于學校而言,專業建設是頭等大事。無論是調整還是新設專業,師資隊伍、課程、教材、實習實訓場地與設施設備、當地產業基礎、政策與投入的支持力度等都需系統考慮。為此,要進行反復研判和充分論證,絕不能不顧條件基礎而盲目開設專業。但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過于強調條件尚不成熟而裹足不前。在技術更新換代如此快速的今天,待自身力量完全具備后再行動,多數情況下既無可能也無必要。開拓思路,創造條件,融合產業端、科技端人才和資源協同創新,才是可行之路。當前,全國各地根據《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如火如荼開展的“一體兩翼”建設就為此創造了良好條件。無論是市域產教聯合體,還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都強調政、行、企、校、社多元主體協同發力,推動產業園區、龍頭企業、職業學校、普通高校、行業組織、科研機構深度協作,切實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從而為匯聚資源共建專業、合作攻關、協同育人創造堅實基礎。
第四,強調橫向交叉融合,更應強調縱向貫通銜接。當今世界已進入“有組織科研”時代,依靠個人單槍匹馬的發明創造推動社會進步的機會越來越少。在生產實踐中亦是如此。隨著設施設備的集成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一線技術技能工人面對的,不再是生產線上單一環節的孤立問題,而常常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性問題,這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復合能力、復雜問題解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許多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上越來越注重學科、專業間的交叉融合,開發了一大批“數字化+”“人工智能+”“綠色+”專業。但與此同時,專業設置還應充分考慮縱向各學段各層級之間的貫通。《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統一采用專業大類、專業類、專業三級分類,一體化設計的中職、高職???、高職本科不同層次專業為貫通設計專業奠定了基礎。對于同一專業名稱,職業院校應按照專業目錄要求,根據本專業所處的教育階段,確立既與上下層級相互銜接又各有側重的專業目標和內容,并基于一體化設計思路形成相應課程與教材體系,避免重復交叉造成的低質低效,也避免學科內容簡單相加造成的學習負擔過重。
(作者:王新波,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