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的技術研創大樓將以新面貌與全校師生見面。大樓在外觀上沒有變化,內部布局卻完成了大改造:1~3樓和5樓緊貼產業需求,有多家科研院所和頭部企業入駐,實現科產融入;4樓以成果轉化中心為主,培育孵化學生的創業項目,實現科創融合;6樓則著眼于師資培養,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學,實現科教融通。
技術研創大樓的“新生”正是該校治理理念升級迭代的一個縮影。溫職院黨委書記王靖高認為,隨著職業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推進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實現內外良性互動循環,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
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由王靖高主持的“‘雙循環治理’賦能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項目應運而生,并獲得了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整體治理:
構架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
作為技術研創大樓的“當家人”,溫職院科技開發處處長高斌對治理的理解是從梳理文件開始的。“梳理的背后其實是理念的創新。”高斌介紹,技術研創大樓的建設理念最終確定為以立地式研發服務為根本,面向溫州“5+5+N”產業中的技術創新需求,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結合該理念,科技研發處的各類文件經歷了修訂、廢除、重立等過程,由最初的近30個規范性文件變成了18個。
比如,原先的科研考核以最終的產出量為主,存在著人員、設備、場地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浪費,現在則以“畝產論英雄”,力求讓每一項資源都發揮出最大效益,極大地提高了科研投入產出比。
放眼全校,近年來,溫職院廢、改、立500余個規范性文件。項目團隊核心成員、學校黨委委員、發展規劃處(產教融合處)處長童衛軍說,之前學校的一些文件或是難落地,造成制度空轉,或是“打補丁”,沒有形成系統規劃,對其進行重新梳理后,健全了學校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構建了向重點工作、重點專業和骨干人員傾斜的人財物動態管理體系,“人才培養不是孤立的,涉及方方面面。通過內部整體治理,可以將制度優勢有效轉化為人才培養效能”。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實施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改革,溫職院新增專業10個,撤銷專業13個,數智化升級30個實訓基地。
內部閉環:
創新“學訓研創用”培養模式
在技術研創大樓旁邊,還有一幢以數字化集成鏈銜接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制造、數字化商貿3個實訓環的數智實訓大樓,兩者構成了學校的科教融匯共同體。依托這個共同體,一套“企業出題、學校接題、教師析題、學生答題”的模式得以鋪展開來。
去年,浙江名瑞智能包裝科技有限公司就給學校的激光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出了一道“考題”:公司設備在客戶車間使用過程中,經常因為包裝袋封口殘留了液體或食物碎片而導致在熱封時出現不良情況,有沒有新興技術可以解決?
“這道題是我們的‘菜’。”團隊負責人、智能制造學院副教授黃金梭立馬同意接下這個項目。同時,他還向企業提了一個建議:讓學生加入研發團隊,并把這個項目作為他們的畢業設計課題。企業也可以通過這個項目考查學生的能力,如果滿意,就向學生拋出橄欖枝。
最終,利用前沿的機器視覺技術,團隊師生順利答題,并將項目中用到的原理知識、技術方法、工藝規范等內容寫入教材,讓更多的師生受益。
黃金梭說,這樣的模式可以將學生的學習、實訓、研發、創新創業、技術應用有機串聯起來,形成“學訓研創用”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習了企業最需要的新技術和新知識,我們的學生自然會具有獨特的就業優勢”。
那么,如何從企業獲得更多的真實項目呢?學校依靠的是溫州市企業綜合服務平臺。該平臺由溫職院與溫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共建,并由溫職院單獨運營,形成產教數字共同體。
童衛軍表示,正是依托該共同體,政校、校企、校際的信息交流與協同效率不斷提升,推動了學校內外資源有效整合。他介紹,一方面,平臺對接政務數字化需求,收集處理各類企業服務訴求超1.4萬個,為超30萬家次企業開展融資對接、技術診斷、法律咨詢、政策解讀等服務,實現“幫企”;另一方面,平臺作為“職教數字大腦”,智能匹配產業端與職教端數據,為學校的定向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供求匹配等提供針對性指導,實現“幫校”。
外部共建:
形成“政校行企”合作育人機制
近年來,溫職院還主動下沉縣域,深度嵌入產業集聚區,打造更多的育人共同體。溫職院與瑞安市政府聯辦瑞安學院,這是溫職院下沉縣域辦學的初次嘗試,致力于打造市域產教聯合共同體,目前畢業生留瑞率已連續多年超65%。與永嘉縣聯辦永嘉學院開展中高職一體化五年長學制貫通培養,打造中高職銜接共同體。新成立的溫州市智能泵閥學院也于近日正式落戶永嘉學院。與甌海區政府共建設計學院,入駐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鎮——甌海時尚智造小鎮,成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引領溫州鞋服時尚輕工產業轉型發展。
今年6月,又一個喜人的消息傳來:永嘉學院第一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和留永率均為100%。在永嘉學院副院長、溫州市機械工程學會泵閥分會會長董金新看來,這樣的成績其實在意料之中。他說,永嘉縣是“中國泵閥之鄉”,因此永嘉學院在設立之初就“聚焦支柱產業辦專業”,開設閥門設計與制造專業。招本地生源、在本地培養、留本地就業,這些都讓當地企業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期待,并在教師駐企鍛煉、學生專業實踐、教材開發等方面與永嘉學院開展深度合作,實現學生畢業即就業。
永嘉學院畢業生麻神孫目前在凱泉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他從小就對泵閥很感興趣,選擇永嘉學院時,家里人都很支持。“學校里學的,工作時全都能直接用上,這讓我很有成就感。”麻神孫說。
“讓優質高職教育資源與區域經濟社會、行業企業發展形成良性互動。”王靖高表示,未來,溫職院會繼續整合各類資源為學校發展服務。(張純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