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從中考成績不佳的“落榜”考生,成為練就一身技藝的浙江工匠,或通過升學考試“上岸”成為本科生、碩士、博士,成功完成人生軌跡的轉變……一直以來,大眾對職業教育似乎都充滿“偏見”,但中職學生用親身經歷證明,“普高與中職”只是賽道不同,選擇職業教育同樣前途廣闊、大有可為,選擇職業教育的人生道路同樣精彩。
磨煉技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從一名普普通通的中職學生到一線工人,再到臺州工匠、浙江工匠,楊帆遠航這個1995年出生的青年工匠,用不到10年的時間成長蛻變。
“當時中職學生很多都在‘混日子’。剛入學的時候,我特別迷茫,但是自從我參加技能訓練,接觸到技能賽事平臺后,就找到了人生方向。”楊帆遠航說,自己的動手能力較強,喜歡倒騰一些機械,高一下學期,他加入了學校車床技能競賽項目集訓隊。
技能訓練遠比想象中辛苦,非常枯燥、嚴苛。一起參加的10個同學陸陸續續打了退堂鼓,但楊帆遠航堅持下來了,機床操作、加工、編程,他天天扎在實訓室里練習,穩扎穩打磨煉技能。
正因為有學生時期的積累,2014年10月,從黃巖區第一職業技術學校畢業不久,他參加了臺州市職工技能大賽,獲數控車工項目第二名,晉升為數控車工技師,榮獲臺州市技術能手稱號。
參加工作的9年里,他一直致力于數控加工行業,獲得多項專利。作為浙江黃巖環日光學有限公司的數控主管,他積極帶領公司團隊研究關于數控光學冷加工、開發領域,負責改造數控車改數控磨床項目,投入光學模具鏡片生產;負責研發玻璃鏡片倒角機等,優化光學鏡片生產工藝,降低生產成本,并為公司培養了數十名數控車工。
疫情期間,他還利用自身技術,幫助一些企業維修調試口罩機,助力防控防疫、復工復產。
“比起榮譽,我更希望能靜下心來沉淀自己,尤其是在信息化、數字化的當下,不斷磨煉技能,潛心研發。”他說。
“彎道超車”,實現人生逆襲
“曾經閉上的那扇門被我一次次打開。”正在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徐子涵,對于自己的未來信心滿滿。
2012年,徐子涵中考失利,無緣普通高中。在人生方向徘徊不定時,他了解到中職不止有職業技能培訓,還能對口參加單考單招上大學,于是選擇了天臺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市場營銷專業。
“特別是高二下學期,我聽說市場營銷專業也能考本科,特別興奮。”徐子涵說,當時覺得這是改變命運、實現自己大學夢的機會,一定要牢牢抓住。
進入到高考班后,身邊都是一些升學愿望比較強烈的同學,在這樣氛圍的影響下,他學習的勢頭一下子提升了不少。
對于大家升學的愿望,班主任施優華也特別支持,想方設法鼓勵大家學習。當年,班上的同學基本都通過升學考試,進入本科或者???。
從中職升入本科,這次成功升學給了徐子涵極大的信心和鼓舞。隨后幾年里,他一直保持努力學習的狀態,成績優異。
從“學渣”到“學霸”,徐子涵用本科、碩士、博士三張錄取通知書,證明了中職生也有無限可能。知曉他的求學經歷后,曾有不少人向他咨詢,職校學子如何脫穎而出。“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偏見,告訴他們中職生一樣前途廣闊。”
不輕易設限,跨越不可能
與別的中職學生稍有差別,王威威是因為志愿填報失誤,誤打誤撞進了職業學校。
“我的中考成績不算太差,至少達到了普高線,但因為志愿填報失誤,加上年少叛逆,曾經產生了放棄學習的想法。”王威威說,等他醒悟過來時,供他選擇的學校已經不多。在和父母商量后,他從寧波回到老家溫嶺,進入溫嶺市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專業。
“剛開始時,心里還是有落差的。”王威威說,好在自己對計算機比較感興趣,加上原先的學習基礎還不錯,他慢慢重新建立起自信,高中階段在班里的成績一直處于前列,形成正向循環。
高二時,他明確了想要繼續升學的想法,進入高考班努力學習。2016年,通過單考單招,以全省計算機專業第二的好成績,升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與中國計量大學聯合培養的本科專業——金融工程,在校期間獲得國家獎學金、省政府獎學金等。
誰說中職學生不如普高學生?本科階段的學習經歷,讓王威威意識到中職階段學習的技能正慢慢顯示出力量來。“都說厚積薄發,前期的技能積累,讓我后期的學習、研究更加得心應手。”王威威對自己的要求遠不止于此,他通過穩扎穩打,不久后實現第二次跨越,考取了寧波大學區域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
今年年初,王威威通過國考,被寧波一家單位錄取。
“被分流到中職不可怕,不要輕易給自己設限,中職學生照樣能迎來出彩人生。”王威威說,職教出來的學生不比別人差,眼下的政策,讓中職生的升學之路變得暢通,只要自己定位清晰,總是能找到適合的發展道路。(臺傳媒記者 鄭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