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突出,解決好這一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幫助他們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是“穩就業”“保就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們要多措并舉,精準施策,靶向發力,“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推動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一、數字賦能,精準評估就業需求
要提升就業教育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樹立“一生一案”的教育理念。在全方位數據收集的基礎上,通過分類篩選、標簽識別、數字分析和數據建模等,精準定位學生個性化需求,優化各類資源配置,突破時空限制,實施“菜單定制”策略。采取不同教育方法,供給不同教育內容,在把握“教育大方向”的同時密切關注“就業小細節”,做到“因人施策”“精準施策”。
二、供需對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產教融合可推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有機銜接,通過合作機構的設置、企業項目的合作研發、課程與教材的合作開發等,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首先,要在學校專業設置之前對專業就業情況等進行調研,依據專業特色搭建就業實踐平臺和基地,根據地域特色和行業需求研發教材,加強專業建設,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構建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其次,以“實體教學和企業項目+創新創業實體運營”為創新窗口,打造線上線下企業真實經營性項目。最后,要擴大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鼓勵教師參與就業創業實踐活動,做到經濟成果與教學效果、生產過程與教學過程、生產任務與課程內容、產品質量評價與教學評價、企業管理與教學管理等方面的高度融合,開發出富有特色、符合職業崗位需要的企業課程。
三、多元合作,服務地方產業發展
高職院校要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引領校企合作為目標,大力推進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院合作、校校合作和國際合作等。通過多方合力優化辦學格局,從而加強學校內涵建設,改革職業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職業人才培養質量,強化職業人才技能培養,且充分發揮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建立靈活開放的多元化合作辦學模式,并積極開展人才培養與評價模式改革。依托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先進的企業文化,培養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的“專能精、通能強、素質高”的現代和諧職業人與和諧創業人。
(作者: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駱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