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是實現勞動者安居樂業的基石。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鮮明屬性。數據顯示,中國職業院校已設置1300余種專業和12萬余個專業點,覆蓋國民經濟各領域。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中70%以上是職業院校畢業生。從近10年統計數據來看,中職就業率(含升學)持續在96%以上,高職在91%以上,高于普通高校的平均值。
盡管職業教育對社會服務貢獻率持續提升,職業教育仍存在著就業質量不高、供需結構不平衡的困境。從就業質量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屆本科、高職畢業生平均月收入分別為5833元、4505元,職校生的薪資待遇與本科生仍有差距。相關求職網站數據顯示,以高新技術類崗位為例,本科生為1.29萬元,而職校生為0.69萬元,本科生起薪比職校生高出約6000元,就業市場上存在著職校生與本科生“同崗不同薪”的歧視現象。從就業市場的供需結構看,到2025年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達48%,技術“藍領”的不足反映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不足及人們不愿意從事技術崗位的結構化矛盾。
職業教育作為促進就業的重要途徑,需要更好的條件讓職校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一、供需端緊密對接,培育高素養技術技能人才
職業院校要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開設符合市場需求的緊缺專業,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開展一定比例的訂單式定向培養。健全多元辦學格局,鼓勵上市公司、行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采取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職業規劃、職業體驗、求職指導等就業創業服務,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完善“1+X”證書機制,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再教育匹配產業升級需要。
二、政策端強化激勵,完善技術技能人才發展通道
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從制度供給和政策激勵給予高技能人才一定傾斜。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在求職、晉升、深造等方面破除唯學歷用人導向,收入分配重視技能人才的崗位貢獻,不把學歷作為晉升職務、獲得職稱的硬性條件,為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完善的發展通道。
三、技術端增強保障,促進人力資源合理配置
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全域就業數字化服務平臺搭建,創新運用數字化手段做好供需數據智能匹配,完成人力資源信息與就業人員、院校、企業、行業全面共享,促進技術技能人才合理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深挖就業服務數據的價值,支撐政府就業政策制定、學校專業設置和青年就業規劃等。
四、文化端提振內涵,營造崇尚技能的社會風尚
破除“重普輕職”的傳統觀念,突出工匠精神與科學精神同等重要,進一步豐富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要義,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表彰獎勵一批技能大師和大國工匠,樹立一批技能成才的典型人物,積極宣傳技能人才成長典型事跡,不斷強化“個人崇尚技能、企業重用技能、社會尊重技能”的社會導向,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良好氛圍。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 鄭亞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