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教育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立和完善鄉村工匠培育機制,挖掘培養、發展、壯大一批鄉村工匠,促進農民創業就業,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重要人才支撐。
鄉村工匠是縣域內從事傳統工藝和手工業的技能型人才,能夠扎根農村,傳承傳統技藝,促進鄉村產業發展與農民就業。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培育鄉村工匠,有利于在弘揚傳統優質文化的基礎上,發掘當地特色產業,助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鄉村產業振興與文化繁榮的雙贏。鄉村工匠聯結起傳統技藝與現代化大市場,可憑借自身技能和資源優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吸引更多人參與特色產業項目,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鄉村工匠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鄉村工匠的老齡化趨勢日趨嚴重,部分傳統手藝面臨失傳風險。數據顯示,有近60%的傳統手藝人尚未找到繼承人,而其中55%的手藝人年齡已在55歲以上;另一方面,多數鄉村工匠采用個人或小作坊形式發展,產品市場化程度不高,品牌價值有待挖掘。特別是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興起,相當一部分鄉村工匠缺乏利用數字技術改造、展示和銷售傳統手工藝品的媒介素養和數字技能。
“三農”問題關系國計民生,鄉村工匠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相關各方協同深入推進。既要認識到鄉村工匠對我國現代鄉村產業發展、文化傳承和人才振興的時代意義,更要拿出切實可行的舉措,扎實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作。
具體而言,各地相關部門應統籌財政、金融、用地等幫扶政策,支持鄉村工匠發展特色產業。鼓勵返鄉青年、職業院校畢業生、致富帶頭人等群體投身創業,開展鄉村工匠技能培訓。同時,盡快建立并完善鄉村工匠保障體系和評價體系,對有卓越貢獻或技藝精湛的工匠給予適當的榮譽性獎勵,增強其職業榮譽感,提升社會對鄉村工匠的認可度、認同感。
對以發展傳統手工藝為主業的企業而言,應從實際出發,適當增加資深工匠的薪資待遇,減輕工匠生活負擔,為其排憂解難;也可以不定期舉辦各類技能交流培訓,通過現代化技術手段,幫助鄉村工匠提升技藝能力。在產業化過程中,應平衡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機械工藝之間的關系,盡量避免“一刀切”式地大規模引進高度機械化生產,以防沖擊甚至消解傳統工藝的獨特韻味,注重增強鄉村工匠對產業和市場發展的信心。
相關高校特別是職業院校,可通過加強傳統工藝專業建設,開展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培訓,開發精品課程,培養傳統工藝專業人才;聘請鄉村工匠名師、大師進學校、進課堂,不斷完善傳統工藝教育體系。要強化校企合作,探索鄉村工匠特色學徒制,支持鄉村工匠在學校設立鄉村工匠工作站、名師工作室等,舉辦各類鄉村工匠技能大賽,開展師徒傳承,傳授傳統技藝。 (李名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