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發布數據,全國共發布城市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崗位8.2萬個,全部面向高校畢業生開放,其中2.5萬個崗位專門招聘高校畢業生。
提起社區工作,還有人會有誤區,認為那都是“老頭老太太們做的”,高校畢業生到社區工作,會不會大材小用?
其實不然,社區工作連著千家萬戶,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隨著城市居民的社區服務新需求日益增長,加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化治理需求提升,各類資源下沉,社區工作力量迫切需要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血液來充實,以適應新形勢下的諸多工作,夯實城市治理的基層基礎。而社區每日所面對的各項事務,同樣涉及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方方面面,復雜精細,很多工作既具有群眾性和社會性,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性、專業性和創新性,需要一大批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來勝任,以提升社區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也就是說,社區工作與年輕人之間,其實是一場“雙向奔赴”。社區是廣大青年參與國家建設、感知群眾冷暖、服務基層社會的重要載體。新時代的社區工作需要年輕人,新時代的社區工作必須要有年輕人,社區的舞臺上也有可供高校畢業生施展才華的空間,社區的“廣闊天地”,高校畢業生能夠綻放青春,大有可為。事實上,目前,在城市社區工作中,35歲以下的青年人占比已經超過三分之一。
社區里來了年輕人,要讓他們既能深入基層,又能留得住。高校畢業生有想法,有知識,但剛剛走出校門,對于社區的熟悉程度有限,如何讓他們能夠沉下心走下去,提高做群眾工作、做社區工作、做社會工作的實際能力,敢于應對、善于應對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成為社區工作的“多面手”。 在這一過程中,特別要引導個別人調整心態,不能把社區工作當作擇業“避風港”,要以做一番事業的心態扎根社區,辦好事辦實事,建功立業。
而要讓高校畢業生能留得住,還要切實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待遇,拓展他們的職業發展空間,保護好他們的相應權益。現在,一些地方在提高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工資,建立隨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調整機制的同時,為社區工作人員設置崗位級別,拓寬社區工作者和公務員、事業編制崗位之間人才流動渠道,比如從社區工作者定向招錄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等,這都有助于促進更多有志于社區工作的年輕人,將社區作為自己事業的舞臺,值得其他地方借鑒。(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