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聚焦學生需求什么、供給什么、怎么供給等關鍵要素,探索形成了“四位一體”立體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有效提升了思政課的實效性,打通了育人“最后一公里”。
課堂實踐教學:引起學生主動學
學校積極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政課隨堂實踐教學活動,使實踐教學活動“隨時隨地”展開,“到課率”“抬頭率”逐步提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課程隨堂開展“觀紅色電影 繪思維導圖”實踐活動。思維導圖以親近學生、接地氣的方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1921》《建國大業》等紅色愛國電影在學生的創造與加工下,各式各樣的思維導圖躍然紙上。路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20111B1班學生齊圣杰說:“繪制思維導圖,其實也是重溫電影的一個過程。讓我再次深刻體會到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這樣的實踐課很有趣,不僅鍛煉了思考力,還能理清思路,有助于提升學習成效。”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圍繞“中國精神聽我講”主題開展系列展示活動。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與解讀,讓學生從“旁觀者”轉變為“課堂的主人”,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提高自覺踐行能力。
校園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情境學
“進入大學的第一堂思政課,不再是傳統的課堂教學,而是讓我們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中走進校史、學習黨史、體驗長征精神、追尋浙江交通發展脈絡,這樣的思政課讓我非常驚喜。”士官學院輪機專業2021級士官生吳相池說。2020年,學校黨委運用地、校、行業優質資源,著力打造了集“黨史館”“校史館”“黨建領航館”“浙江交通館”“長征精神傳承館”等于一體的校內首個思想政治教育綜合實踐基地,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的有機融合,思政課主渠道與日常思政工作的有機銜接,提升了思政課的教學實效。
針對當下大學生特點,學校將思政課學習內容作為新生思政辯論賽辯題,“課堂上,老師會拋出一些與課程知識有關的熱點話題,讓我們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辯論。從一開始的模糊、收集碎片化的信息,到最后整合成自己的理論認知和話語體系,是一個系統的學習過程。”路橋學院道路橋梁專業2020級學生劉嘉說。一個個思政辯題、一場場辯論賽,讓學生在自問、他問的過程中,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思考、主動吸收、主動表達。
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還依托學生特色社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社”,圍繞“激蕩四十年,回眸六十載”等主題舉辦“時政先鋒之最強大腦”知識競賽和各類融思想性、學術性、實踐性為一體的實踐活動,深受學生喜愛。
社會實踐教學:引領學生體驗學
學校積極打造“行走的思政課”“最美思政課”等思政品牌活動,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讓思政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亮”起來。
思政課教師帶領學生來到南湖畔,走進湖州安吉。一路行走、一路學習,帶領學生深刻理解“紅船精神”的內涵、探尋“兩山理論”的本質,同時也見證著嘉興城鄉發展的新形勢,實地感受著“綠水青山”發展之路。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把生命交給自己認定的事業,無論艱難險阻,不管成功與否。什么是信念?信念,就是對信仰的堅守和執著,明知前途也許坎坷,道路也許曲折,但永不言棄!”運輸管理學院186302班團支部書記陳鑫同學在“我和井岡山有個約會”的微團課中說。學生將實踐的思考和收獲制作成微團課、微宣講,把“行走的思政課”的實踐成果轉變成“最美思政課”的生動內容。
網絡實踐教學:引發學生思考學
學校聚焦高職思政課改革創新,積極探索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動思政課傳統教學同信息技術有機融合,逐步增強思政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網絡實踐教學的組織形式包括網絡問答、網絡辯論、網絡視頻展示和網絡調研等。特別是后疫情時代,開展“疫情回頭看”網絡調研、網絡視頻展示等線上互動實踐教學活動,激發學生關注社會、思考生活、促進成長。以“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交院學子在行動”為主題,思政課教師策劃了一系列傳遞正能量的實踐活動。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用演說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感受;拿起你的手機,記錄身邊堅守崗位、值班備勤、宣傳防疫、安檢巡邏的軍人、警察、志愿者們……更有新意的表達、更接地氣的實踐,更好地抓住了學生的脈搏,贏得了學生更多共鳴。
面向新的時代要求,面向新的學生特點,學校黨委書記孫校偉指出:“學校將按照‘大思政課’的建設思路,持續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助推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