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李 翔 陶勇舟)“經數據分析,這個機械腿擺動的幅度不太符合人體工學。如果長時間擺動,機械腿會不會發生卡頓?”近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的幾名學生一邊仔細觀察仿生機械腿的情況,一邊圍坐在一起積極討論。
眼前的這臺設備是學校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和工業機器人技術兩個專業的學生團隊正在研發的一個跑步機智能化測試平臺,綜合運用仿生機器人技術、現代傳感技術、智能算法技術,實現對跑步機的全方位數字化檢測。
為何想到研發這個平臺?“我在假期里參與了跑步機制造生產的社會實踐,了解到跑步機在出廠前要經過溫度、雜音、振動、速度、跑板形變等一系列測試,但現有的檢測手段相對落后。”團隊成員王祈凱說,通常的檢測方式要么是招募長跑愛好者,要么是通過輪胎擊打履帶,不僅無法獲得工作狀態中的跑步機的精確性能參數,而且數字化程度較低,不能為設計改進提供依據,“恰巧自己的專業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想試一試”。
回校后,王祈凱牽頭組建了一支項目團隊,團隊走訪了金華當地部分跑步機生產廠商,并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查詢了大量關于跑步機的檢測標準和相關測試技術的學科文獻,掌握了跑步機的測試方法。
有了方法,接下來就要實踐了。由于前期數據匱乏,成員們扛著相機在校內各陽光長跑區域進行高幀速率拍攝記錄,共收集到2萬分鐘時長的視頻,記錄1000多名身高體重各異的學生在跑步時的運動數據,得到客觀合理的人體運動軌跡和規律,為測試平臺的誕生打下堅實的數據基礎。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團隊已初步完成基本的理論體系搭建、大數據分析及草圖繪制,還利用學校的實訓室設備和校企合作平臺資源開展了樣機零件加工和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