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改革是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突破口。作為高水平高職學校B檔建設單位,杭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杭職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圍繞“雙高”建設,在部門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等方面探索深化改革,不斷提高教育評價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學校教育評價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部門評價突出“三重”,激發教學工作活力
創新“校企共同體”高職教育特色辦學模式,建立友嘉智能制造學院、達利女裝學院、特種設備學院等8個“人財物融通、產學研一體、師徒生互動”的校企共同體。修訂《部門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優化《二級管理改革實施意見》,完善《經費劃撥辦法》等制度,放權強“院”。給二級學院在物理空間、資源使用、人才引進、考核激勵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權。
一是重視產教融合,堅持內涵發展。學校把產教融合的成效作為部門考核的關鍵指標,重點評價各教學單位在對接杭州“十四五”新興產業發展、建立健全專業群產教融合發展機制、推動政行企校等優勢資源集聚校園、推進基于產教融合與科技創新的校企合作迭代升級等方面的工作實效。一年來學校與華為、西奧、方圓檢測、安恒、聯想等一流企業在基地建設、平臺建設及課程建設方面形成了緊密合作關系。同時,進一步豐富基于校企共同體的校企合作新生態,構建了“政園企校”中高職長學制獨山港新材料產業學院和“政行企校”中高職一體化杭海龍渡湖國際時尚產業學院,開展了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杭州數智工程師學院和基于錢塘區產業平臺的杭州醫藥港學院建設。
二是重視人才培養,深化“三教”改革。學校把人才培養的實效作為部門考核的核心指標,重點評價各教學單位在教學改革中的成效,引導專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21年學校“三教”改革不斷深入,獲教育部門首屆全國優秀教材獎二等獎1項;2門課程獲教育部門課程思政示范項目;獲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各1項;立項全國教育規劃課題1項;在省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中,7項作品全部獲獎,其中一等獎3項;2支團隊入圍國賽,斬獲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獲省第12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學校榮獲“優秀組織獎”稱號;在浙江省2021年教學成果獎中,學校斬獲2項特等獎、2項一等獎和3項二等獎。
三是重視社會服務,突出成果轉化。學校把社會服務的實績作為部門考核的重要指標,重點評價各教學單位是否推動職業院校科技創新資源落地轉化和產業化,引導教師“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里、效果體現在市場上”。2021年學校立項省科技部門“尖兵”研發攻關計劃項目1項,在浙江科技成果競價(拍賣)會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專場會上,共推出35項科技成果進行拍賣,起拍總價1236.5萬元,成交總價1736萬元,溢價率40.4%。
學生評價注重“四融”,激發學生成長活力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打造“工匠搖籃”,將工匠培養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社會實踐、勞動教育相互交融,構建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指標,出臺《“融·善”工匠成長學分制度實施辦法》,全面綜合評價人才培養質量,構建新型高職校園生態。
一是搭建工匠培養平臺,制定“工匠搖籃”實施方案。立項開展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項目“浙江工匠精神研究”,推進工匠書院、工匠學院、工匠研究院、工匠文化博物館、工匠培訓中心、工匠科普教育基地“三院一館一中心一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平臺在工匠人才培養、工匠精神塑造、工匠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的作用。
二是開展工匠培育工程,制定工匠成長學分制度。學生“融·善”工匠成長學分包含思想成長類、技能競賽類、技術研發類、創新創業類、文體健康類、公益服務類、勞動實踐類等,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客觀記錄、有效認證、科學評價學生參與“融·善”工匠成長計劃的實踐經歷和成果,形成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養的成長學分體系。
三是創新工匠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拔尖人才培養計劃”。首批422名學生進入“金頂針”計劃、“英創”冠名班和“數字商貿創新班”開展拔尖培養,實施“工匠精神”融入課程計劃,系統開展校級專業技能大賽活動,實施技能大師、大國工匠進課堂。2021年學生參加技能大賽獲省級以上獎項48項,其中國家級別4項;參加省“互聯網+”、挑戰杯、職業規劃大賽,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4項;一名學生躋身“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十進五種子選手。
教師評價聚焦“五力”,激發人才創新潛能
堅持“人才強校”戰略,改革“優績優酬”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將教師評價的重心轉移到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上,圍繞師德魅力、專業功力、育人效力、服務能力、創新活力5個核心能力,形成教師評價的綜合指標體系。
一是建立職教特色的引培機制,把牢人才質量關。嚴把教師招聘引才的關口,發揮改革指揮棒作用。首先,不拘一格引人才,對于學校急需的緊缺人才、特別優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適當放寬學歷、年齡等條件。對于在職研究生、應屆畢業生等一視同仁。其次,改革引進形式,對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查的方式公開招聘,采用技能測試、試講的方式考查引進,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不設考查比例限制,按照1∶1的比例進行考查,力求人盡其才。再其次,進行周期性評價,高層次人才引進后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通過三年或五年的周期培養潛心做學問的優秀人才。2021年學校出臺《人才強校戰略三年行動計劃》,為引才育才“保駕護航”,學校全年新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青年博士等30人。
二是改革優化職稱評聘機制,注重教育教學實績。第一,破除單一化評聘標準,打破“唯論文、唯課題”限制。修訂專業技術職務方案,豐富對論文課題要求的形式,采用“業績當量替代”的方式,具備相應成果的可相當于相應等級的論文或課題。第二,擴大直聘范圍,對取得標志性成果的高層次人才實行直接聘任。對學歷(學位)或任職年限未達申報要求但業績顯著突出的,允許破格晉升,對取得學校“卓越教學獎”的教師可以直聘。第三,實行分類評聘,鼓勵教職工各展所長、錯位發展,對不同系列、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分類評聘。第四,破除單一化評聘標準,除了論文課題要求外,還從參加教學能力比賽、指導學生競賽、發明專利等方面進行考查,突出專業特色、教學質量和對學校的貢獻等。第五,成立常設委員會。對新引進高層次人才根據其業績情況,可給予直接聘任。2021年學校通過線上線下結合,順利完成職稱評聘工作,共有13人晉升正高級職稱,21人晉升或轉評副高級職稱,25人晉升或轉評中級職稱。
三是建立團隊分類評價機制,注重師德師風建設。學校搭建大平臺,組建大團隊,攻堅大項目,培育大成果。首先,開展國家、省級、校級創新團隊培育創建工作。機電一體化專業獲批第二批國家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立項建設單位,立項2支省級創新團隊、1支黃大年式教師團隊、60支校級各類團隊,給予配套經費500萬元。其次,團隊考核注重標志性成果,激發團隊產出高水平、有影響力的成果,推進學校“雙高”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學校培育出國家級別教學名師、國家級別科技創新領軍人物、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省級教學名師等各層次人才。
“十四五”期間,杭職院將遵循職業教育辦學規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進一步推進部門、學生、教師等綜合改革,系統構建具有類型特色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并以此為抓手,高質量、高水平完成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全力建設“數智杭職”,奮力打造“工匠搖籃”,為職業教育貢獻更多的杭職力量。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校長 徐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