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舟山市依托區域特色,積極挖掘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群島新區旅游與健康職業學院等涉海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優勢,緊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持續深化高職涉海技能型人才培養,為國家、省市航運事業輸送人才超過16.6萬人,其中船員年培訓量占全省的40%,涉海類專業畢業生國際就業比例超過70%,年培訓培養境外海員達300余名。
創新“新絲路”涉海人才緊密培養模式
舟山市廣泛吸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龍頭涉海資源,與沿線的10個國家、33個企業行業協會和12所院校建有合作關系。全市通過建立涉海專業人才培養“智庫”、學徒制人才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新絲路”航海職教集團、境外師資培訓和學生交流基地等途徑,全力發展航海技術、船舶工程技術、國際郵輪乘務管理等特色專業,不斷增強中外校企合作的緊密度,形成了“目標共商、資源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新絲路”涉海類人才培養模式。同時,舟山市積極對接STCW(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國際公約,建有船舶操控模擬器等先進實訓設備和海上訓練基地等實訓場所,培養更符合國際化標準、更適應最新市場需求的涉海類技能人才,每年向國內外輸送行業人才超過上千人。
打通優質航海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鏈條
舟山市定期選派高職院校教師參加高端國際學術交流研討、高級船員技能培訓等活動,并到校企共建的國際流動“教師工作站”——遠洋船隊里學習實踐;引進國際海事組織(IMO)示范課12門,建有國際化雙語課17門,擁有國際化師資24名,有效提高涉海類課程開發、資源建設、人才培養與國內國際航運企業需求的契合度。同時,積極落實國家交通運輸部與國際海事組織簽署的《合作意向書》中支持幫助相關沿線國家提高海事教育水平的相關舉措。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與烏克蘭、巴布亞新幾內亞合作辦學,分別成立“中烏海事學院”“中巴海事學院”,輸出優質航海教育資源;與烏克蘭共建“中烏海洋工程研究中心”,圍繞高技術船舶、高端海洋工程裝備等重點領域開展國際技術轉移工作,推動舟山船舶和海洋工程產業技術發展。
探索助力地方擴中提低共同富裕路徑
舟山市緊貼航運重點行業,主動對接共同富裕戰略下的社會發展需求,聯動多方力量合力升級建設涉海專業實訓基地、船員培訓評估實驗室等平臺。其中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建有國家級“現代航運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浙江省首個國家級船員評估中心(在建)、國家船舶制造基地培訓中心等多個國家級航運類培訓基地。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旅游與健康職業學院與全市多個街道組建產業學院,促進人才技能提升,做大做強涉海服務業人才市場,打響該市多個涉海涉藍國際品牌。同時全市還面向特定群體開展漁轉港、軍轉港、特定航線江海直達船舶船員、中西部海員等培訓培養,助力轉產轉業、提高收入,年培訓達上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