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經過多年的奮進發展,已經在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發展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同時,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和教育體系建設的穩步推進,為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就業與創業乃至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高水平高職院校在其中作出了表率。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互聯網+”背景下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戰略規劃,通過“兩個結合”“四個任務”“四個保障”等合力推進高水平高職院校創新發展。
“互聯網+”背景下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兩個結合”
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是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有效載體。其主要目標是進一步優化高職教育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辦學整體實力,大幅度提高高職教育辦學水平和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打造出國內外頗具影響力的高職名校。同時,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是學校實現創新發展的一個關鍵點,是推進學校“十四五”事業發展的升華點,是在原有建設積淀上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知名的職業教育品牌的一個突破點。因此,要緊緊抓住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這個不容錯失的重要機遇,為進一步實現學校創新發展、鑄造學校職業教育品牌作出貢獻。
在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過程中,基于“互聯網+”商業重構的啟示,立足于高職商科院校建設本身,做到“兩個結合”。第一,結合“互聯網+”跨界融合對商科職業教育的要求,主動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的商科人才培養需求,培養符合“互聯網+”產業鏈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第二,結合“一帶一路”倡議,依托國際交流、旅游烹飪等具有外拓性的學院,融入到“互聯網+”環境中,充分發揮烹飪營養、導游旅游、電子商務、國際貿易、藝術設計等特色專業的優勢,“請進來”和“走出去”兩手抓,實體學院和網絡虛擬學院“兩條腿走路”。
“互聯網+”背景下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四個任務”
在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實施過程中,要體現職業院校為企業、社會在人才培養、促進經濟活力和社會發展上作出的貢獻。從主要建設任務上看,學校充分發揮商科職業教育品牌的引領示范效應,在基于“互聯網+”的商科職業教育上結合校企合作邁出大步伐、做出大舉措。
第一,學校從“一帶一路”、校企合作的跨界培養、跨組織培養的角度出發,在進一步推動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辦學的商科人才培養理念上下功夫,搶抓機遇,結合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方案,深化電子商務、跨境電商、國際貿易等專業的產教融合,“政、行、企、校”共同探索“互聯網+”時代合作新模式,培養更多高質量技術技能商科人才,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第二,學校從校企合作的跨界實習、實訓、實踐的角度出發,從移動云教育、大數據教育等“互聯網+”項目入手,研究融合校企合作辦學的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并以此收集商業職業院校課堂教學大數據,支持未來商業人才培養的科學決策。
第三,學校從校企合作的跨界培養理念出發,發揮創業學院、創客空間等創新創業資源的聚集人才與內生創意的能力。實現專業、產業及學校整合,構建分層次的基于“互聯網+”的商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全真實踐教學模式。
第四,學校從校企合作的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協同發展的角度出發,搭建“互聯網+”實踐教學平臺。該平臺實現多種終端共享和多平臺分享,為“互聯網+”背景下的職業教育提供平臺與支撐,并逐漸形成完善的實踐教學文化與制度體系。
“互聯網+”背景下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四個保障”
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學校以高水平高職院校和職業教育品牌建設為戰略目標,圍繞職業教育品牌動腦筋、下功夫,在頂層設計、實施路徑、項目管理、保障措施等4個方面積極探索與實踐。
第一,明確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頂層設計,深化高職教育綜合改革的系列措施。學校的總體建設目標為:以高水平高職院校項目建設為契機和抓手,通過“優化內部治理結構,形成改革發展合力”“打造技術創新平臺,促進技術技能積累”“定制行企人才需求,施行現代學徒制”等11個方面共26個項目的建設,致力于商科特色優勢專業和專業群的打造,致力于商科特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致力于商科特色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創新,致力于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增強,最終實現學校“具有創業教育優勢和顯著商科特色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高職院校,成為中國商業職業教育的卓越品牌”的戰略目標。
第二,明晰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實施路徑,強化“互聯網+”商業文化建設的成果運用。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對上統一承接任務,目標明確、線索明晰;對內統一配置資源,資源集中、措施集成。注重從學校建設發展的歷史中汲取養分,從學校歷史中發展傳統,凝練特色文化;在新時代的要求下,創新特色文化,融合地域文化,探索“互聯網+”背景下文化育人的具體實踐,推進商業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發展,積極為區域開展社會服務,推進職業教育改革。
第三,通過質量管理、信息化管理和動態管理,積極推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實施進程。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建設力度大、建設要求高,牽涉多部門的協同工作,借助項目管理的理念與質量管理的原則和模式,憑借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前期成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開展信息系統綜合項目管理,以此發揮項目管理監督與項目管理評價的作用。
第四,通過組織保障、制度保障、資金投入,確保高水平高職院校的順利建設。在組織保障上,成立以黨委書記和校長為雙組長、其他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為副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全面規劃設計和組織實施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項目。根據項目建設的相關要求,在現有各項規章制度的基礎上,通過建章立制和科學管理,構建與高水平高職院校相適應的系列管理制度。在制度層面保障實現項目建設目標,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胡宇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