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有關情況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張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青年就業的形勢將總體保持平穩。與此同時,青年勞動者的規模依然比較大,部分勞動者渴望自身發展、價值實現,對就業有更高的訴求。
在這份重量級規劃中,媒體注意到“促進青年就業”是一個重點。《規劃》首次明確提出要拓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領域的就業創業機會,對接產業優化布局、區域協調發展和重點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支持青年到急需緊缺的領域就業創業。
這其實是理所當然之舉。一方面,促進青年就業,關系著民生改善、高質量發展和國家的未來,另一方面,對比供需兩端就可以發現,青年就業領域還存在著結構性矛盾,亟待重視和解決。
這種結構性矛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所感知,因為在當下的勞動力市場上,一邊是大學畢業生找工作不易,另一邊則是不少工廠感嘆招工難,類似“有人無事干、有事無人干”的現象并不罕見。
怎樣解決這一類矛盾,必須從供需兩方面發力。
在供給端,需要全面提升勞動力素質,特別是要補上職業技能培訓重視不夠的短板。
在“雙循環”格局中,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發展是重中之重,技能人才則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基礎。而緊迫的現實是目前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總量、結構、培養、使用等方面,與實際需要相比仍存在相當差距。
正是鑒于這一點,《規劃》提出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人才培養就業導向,大規模多層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著力改善勞動力要素質量。
重視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培訓,意味著要大力發展技工教育,把技工教育發展作為重要抓手。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陣地,廣大職業院校能否承擔這一重任?職業教育改革步伐要加快,也有待于職業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地位的提高。
技能人才之所以短缺,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激勵不夠。受社會環境、傳統思維觀念的影響,技術工人不僅社會地位相對較低,而且在工廠內部,也很容易碰到薪酬、職稱和待遇的天花板。
針對需求端,《規劃》圍繞提高勞動報酬、改善就業服務、保障勞動權益等熱點問題,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政策舉措。結合前不久出臺的《“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相信經過綜合施策,今后技術工人的崗位會對青年勞動者越來越具吸引力。
國家著力促進青年就業,勞動者的一些不合時宜的觀念也有必要因時而變。據媒體報道,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就業季,技工院校就業實現“逆襲”:2020年,全國2392所技工院校的近100萬名畢業生,實現97%的就業率,比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高出不少。
新的時代為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青年就業難”成為全球性話題的背景下,以高質量就業為導向,堅持深入開展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技能型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矛盾必將逐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