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初夏暖風吹來的麥氣,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薈萃十余名各界優秀教師打造的傳統美育課程——“氣韻生動”進入尾聲。金職學子身載滿滿收獲,與課程構筑的傳統文化世界依依惜別。
“氣韻生動”課程師生合影
“氣韻生動”是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面向不同專業的高職學生打造的又一門課程思政導向的通識課程,課程名稱取意于南齊謝赫提出的關于繪畫生命力與感染力的美學命題,是一門聚焦傳統文化、傳統審美、生命教育的傳統美育課程。有別于高校美育課程“學科教學+美育觀”的傳統模式,“氣韻生動”倡導“美育為主、學科為輔”的理念,打破常規,以課程思政為經、傳統文化為緯,強調多學科融合,構筑大美育觀。
“國畫是怎么寫出來的?”備課研討
課程超脫狹義的文學藝術范疇,引入武術、建筑等形式,內設音樂、舞蹈、文學、書法、文字、玉石、武術、古建筑等十二個專題,涵括傳統文化方方面面,廣泛展示富含美學元素的各類作品,促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切地感受中華民族的獨特意蘊,提高自身審美能力。
包羅萬象的美育課打動學生
美育課程如何形神兼備?“氣韻生動”作出了一次大膽嘗試。《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美育課程應“加強各學科有機融合,整合美育資源,補齊發展短板,強化實踐體驗”。以學生鑒賞體驗為本、取中華三千氣象寫就的“氣韻生動”課程,正是鏈接政策的嶄新實踐。
“石頭也有溫度嗎?”教學現場
短短十二節課濃縮了中華數千年的精神內蘊與文化品格。推開“氣韻生動”的美育大門,學生以投射中國古人意趣的“物象”為載體,感受其背后所蘊含的“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在傳統文化的世界中信步徜徉:從民歌“茉莉花”中品味民族音樂的旋律之美;從古玉體溫中透析中國傳統審美的人文意涵;從篆刻的線條疏密中品識雅趣情志。
學生親手拆解斗拱
審美搭臺,知識伴唱,前所未有的多學科融合教育更新學生課堂體驗,強化學生主體意識,使得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尤其踴躍,也回應了國家對培養“高尚人格修養的高素質人才”的要求。該校人文藝術教學部青年教師吳少平感慨道:“中華文化真的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每一次課我們老師都力求做到對中華傳統精神或文化的具象再現,引導學生向傳統文化致敬。”學前專業胡靈怡同學欣喜地表示:“零距離觀察玉石文物、親手拆解斗拱建筑,從最初的一無所知到現在能品評一二,刷新了我的審美感受。我正在跟導師商量,畢業論文是否可以研究將‘氣韻生動’融入幼兒教育,如果可以,那一定很有趣!”
美育課堂訪談
“氣韻生動”課程繼續沿用“項鏈模式”,并開啟課堂訪談教學,以訪促交流,以談深理解,以新教增新思,力求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感、學有所悟,將學習壓力轉化為發現美的動力,引領大學生探索中華文明之宮。
公共基礎學院倪淑萍教授介紹:“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致力于打造金職特色的系列品牌通識課程,以服務于國民人文素養的夯實與社會優質人才的培養。立足傳統文化、依托現代網絡的美育課程‘氣韻生動’,正是學校對標國家教學改革要求應時而生的新動作。”課程在美育領域開創的新模式、提出的新理念、做出的新實踐,不啻為美育教學的新變,也為高校莘莘學子的美育課程提供了新選擇。
據悉,“氣韻生動”配套教材采用邊教邊建的形式建庫,將陸續整理成稿。課程現已同步完成視頻制作,擬于九月上線慕課平臺,屆時將惠及校內外各專業學生,有望成為美育課程中的金職典范。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