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在新發展階段,要想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作為培養高技術技能人才主力軍的高等職業教育,要責無旁貸擔當起新發展階段新的歷史使命和責任,不斷深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邁入新發展階段,國家需要一批職業教育的骨干力量凝聚在一起,帶動我國職業教育走上新臺階。曾照香名師工作室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是以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為引領的國家級名師工作室。曾照香名師工作室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聚焦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力“三教改革”實踐行動,堅持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根本,以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為核心,以促進資源共享、協同研修、全員提升為落腳點,以培養造就一批師德高尚、素質優良、技藝精湛、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專業化“雙師型”教師為重點,以提高科研服務水平、賦能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主要目標,致力于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注入新鮮血液。
曾照香名師工作室始終堅守立德樹人初心,聚力深化和強化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凈化教學環境,提升育人質量;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組建信息化教研生態圈,為職業教育源源不斷輸送人才和資源;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元”育人,為學生打造實驗實訓平臺,進而推動產業智慧化、跨界融合化的有機協同發展;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搭建教師成長平臺,開展職業教育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育教學、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水平……這一系列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對加快推動我國職業教育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
一、深化立德樹人實踐行動,強化師德師風
一是完善了師德師風提升培養構架體系。名師工作室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四個相統一”,推動“三全育人”,引導教育廣大教師要胸懷一顆紅心、堅守一顆初心、涵育一顆匠心,把師德師風培養作為名師工作室團隊建設的重要任務,將師德培養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修訂完善了師德考核標準,實行師德問題一票否決制。不定期組織參加師德師風教育和廉潔從教教育培訓,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二是搭建了“名師大學堂”交流互動共享平臺。聯合省內外名師工作室,設立“名師大學堂”講座活動,邀請產業導師、企業技能名師、教育專家、教學名師定期開展講座,為師生提供了思維碰撞和智慧分享的平臺,團隊教師主動擔任導師,關心愛護學生,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活動。舉辦國家教學名師報告會和全國道德模范交流會等活動,名師現身說法,使團隊成員了解名師的成長歷程,引導教師樹立愛崗敬業、立德樹人、無私奉獻的職業道德觀。
二、革故鼎新,助推高水平專業群建設
一是創新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搭建了“平臺+模塊+項目”課程體系,構建了以課程、課堂、實訓、競賽、成果孵化為主要內容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強化了優質“顆粒化”教學資源建設,升級了在線開放課程,開發了活頁式教材和講義。堅持以教研促教學、以教改促發展,推進了教學改革與研究工作。二是利用“互聯網+”組建了多方共贏的信息化教研生態圈。通過建立名師工作室微信公眾號、建設名師網站、嵌入名師各類精品課程等方式,展示名師團隊教學成果,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實現了共享,資源受眾面進一步擴大。積極利用學院專業門類齊全的優勢,強化了專業協同與融合,聯合不同部門教師組建跨界團隊,用跨專業、無邊界的思維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線上也建立了隨時溝通、隨時學習、隨時分享的生態圈。
三、產教深度融合,服務社會能力大大提升
一是校企共商共建,提升教科研能力。名師工作室通過實施現代學徒制國家試點項目和校企合作一體化示范專業和院校項目,不斷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善教育教學研究立項和教學成果獎勵機制,引導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實踐。完成省級教學改革課題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不斷反哺教學過程,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二是產教深度融合,打造技術技能平臺。聚焦山東省“十強”產業中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聯合山東新華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新馬制藥裝備有限公司、德國萊茵科斯特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構建了國家級-省級-市級-院級四級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成立了產業學院,開展學徒制和訂單培養,承擔了多項地方、企業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點行業和支柱產業發展成果顯著。三是以研促訓、以訓促賽,提升師生技能競賽水平。發揮名師工作室成員跨界協同優勢,把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到提升師生競賽水平中。每年指導相關專業承辦省級職業技能大賽1項,指導各專業獲得省級以上職業技能大賽獎項5項,省級創新創業大賽獎項2項;同時,為行業企業、學校培訓、技能鑒定1000人次以上,充分發揮了名師工作室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服務功能。四是加大國內外合作,提升名師影響力。引進了德國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標準,建設了基于AHK培訓認證體系的教育教學資源,打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課程,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的軟硬條件和能力水平大大提升。輸出職業教育“淄職方案”,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技術技能培訓。名師工作室每年推薦教師到行業企業兼職或掛職,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積極參與教科研項目審定,定期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交流活動,提升了名師工作室的社會影響力。
四、校企合力,培育跨界“復合型”教師團隊成效顯著
一是建立了跨界復合型教學團隊。校企共建了一支專兼結合、優勢互補、項目實踐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兼具的復合型“雙師”教學團隊。強化了名師和企業專家的引領作用,實施了“青藍”名師傳幫帶計劃,提升了工作室全體成員的師德修養、教育教學質量、教科研能力和技術服務水平。建設期內培養了省級名師1名,院級青年技能名師3名,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5人,山東省科技專家庫專家3人,淄博市哲學社會科學專家人才庫專家4人。二是通過深化教科研實踐行動,提升了團隊實踐能力。安排名師工作室教師成員定期到合作企業參加頂崗實踐或參與企業研發項目。建立了兼職教師信息庫,企業團隊成員不定期參加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和信息化技術培訓,所有成員共同參與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標準修訂、課程建設和資源庫建設等教學活動,團隊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三是提升了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每年選派2-3名教師參加信息化技術培訓,選派2-3名教師參加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依托資源庫建設、資源共享課建設、開放課程建設等載體,在實踐歷練中提升了教師數字化資源開發的能力。
曾照香名師工作室依托裝備智能制造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構建了基于職業工作過程的“平臺+模塊+項目”課程體系,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教育教學創新、技術技能培訓和自我完善,為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積水成淵,聚沙成塔,小平臺可以匯聚大合力,曾照香名師工作室彰顯了孵育職教“雙師型”人才和賦能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大動力。(曾照香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