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職教高地試點城市,溫臺兩地要以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融合發展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支點,找準發力點,精準助力打造“活力溫臺”。
首先,立足全面“助力”,“三新”理念指引更自覺。要將職業教育發展置于“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和“十四五”發展開局的宏觀背景之下,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讓職業教育真正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要找準坐標,精準掌握職業教育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位置,突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并行發展的類型特征。要選準方向,始終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宗旨,突出職業教育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顯示度。要瞄準靶心,充分發揮溫臺地域相近、文化相通、機制互融的特點,形成區域發展競爭合力,實現兩地職業教育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突破式增強。
其次,基于溫臺“活力”,釋放改革紅利更充分。要抓住溫臺兩地體制機制靈活、善于求變創新、敢于直面困難的“活力因子”,一盤棋統籌、一體化推進溫臺職教改革,通過優勢互補和政策協調,突出職業教育改革的政策溢出效應。圍繞區域發展戰略,高起點高標準制訂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實現職業教育發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實施途徑、重大項目與區域發展、產業發展、城市發展、民生發展同步。圍繞教育部支持政策清單、浙江省支持政策清單、溫臺工作任務清單,制訂職業教育改革正面清單,推進改革試點舉措集中落實、率先突破、系統集成。
再者,激發創新“動力”,推進產教融合更深入。要以深化產教融合為主攻方向,以“墾荒精神”著力破解兩地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和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難點堵點,以“窗口姿態”聚力打造溫臺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融合發展的特點亮點。推動社會多元參與辦學。鼓勵社會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利用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的學校治理結構。堅持學城共興服務發展。校地共建多元化多功能產教融合園區和產教聯盟,通過“政校行企研”多方聯動,“產學研育訓”一體培養,形成職業教育資源人力輸出、智力溢出、產業驅動效應,實現“人才、產業、城市”協同并進。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將圍繞溫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的要求,重點在以下五方面進行實踐探索:
一是建立跨市域上市公司聯合學院,打造集團化辦學的標桿地。建立以產教融合企業為基礎的區域職業教育綜合體系,以標準課為基本單位,“政校企行”共同制訂溫臺職教改革職責清單、任務清單,建立產教融合指數。引導產教融合企業按照“項目共建、發展共贏”的原則,依托溫臺兩地上市公司董事會沙龍,對接溫臺汽車及零部件、模具、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和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型產業,組建跨市域上市公司聯合學院,逐步發展成為實體化職教集團。學院依據上市公司預算的人力資源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采取項目化共育的形式,引導企業投入資金、師資、技術標準、先進設備,校企雙方以參與辦學的貢獻度來獲取話語權和辦學權,充分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新動能。
二是完善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打造職教改革的示范地。依托笛威金橋汽車工程學院,完善“‘市場主體+教育主體’融合的產學研育訓一體的新型教育形態”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學校、企業共同出資,以用益物權、知識產權、現金等形式投入。學校按照“行校企資產混合”“產學研協同發展”“投資方共同治理”的原則,成立臺州笛威金橋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實行“一院一司”,探索“司院一體”管理模式,形成董事會決策、院長層執行、監事會監督的內部治理結構,實質性解決混合所有制辦學中存在的產權歸屬、法人治理結構、企業投入與收益、企業駐校教師的績效獎勵等問題,為校政、校行、校企混合辦學提供了新樣本。
三是加強國際化中德學院建設,打造國際標準的輸出地。借鑒德國“雙元制”育人模式,引入德國工商業聯合會(IHK)職業資格證書標準體系,通過教學本土化改造,校政企協同探索“雙元制、學徒制、長學制”三制融通的高素質工匠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集“產學研育用訓”為一體的德國學習型升級版工廠,打造多師混編的國際化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構建遵循職業發展階段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建立融通企業行業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考核評價體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國際標準體系,為職業院校國際化高端人才培養提供辦學范式和標準。
四是實施中高職一體化長學制辦學,打造多元辦學的先行地。堅持“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把學校辦到開發區里”,利用區域民營經濟優勢資源,打造多元辦學格局,形成“中職+高職+企業”的“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員工本土化。利用玉環制造業優勢,建設溫臺職業教育高水平產教融合基地、公共實訓基地和協同發展中心。圍繞臺州建設綠色藥都和世界級高端醫藥制造中心的遠景目標,推進微反應技術研究院、原料藥和制劑智造協同創新中心、臺州灣醫藥健康職教中心等項目,探索“一企兩校”協同推進中高職一體化的長學制產業學院模板,打造醫藥產業綠色發展標桿產業學院。
五是構建溫臺職業培訓綜合體,打造人才培訓的集散地。積極推進職業培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的方式,以項目技術鏈拉動溫臺兩地相關企業、行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共建技術研發推廣中心、公共實訓中心、人力資源交換中心等形式多樣、動態更新的職業培訓綜合體,面向民營中小微企業提供“共享員工”培訓服務,面向在校學生提供從勞動預備開始貫穿職業生涯全過程的培訓服務,面向退役軍人提供就業創業和技能培訓服務,面向社區提供形式多樣的實用技術培訓和傳統技藝培訓服務,打造服務民營企業和區域產業發展技術技能人才蓄水池。(作者 章偉 系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