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消費、數字經濟,一直是近年來人們關注的熱點。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把網絡直播帶貨推到前所未有的風口。
根據智研咨詢統計整理,2020年中國直播電商行業市場規模逼近萬億元。不僅僅是面向終端消費者的“網紅”零售直播,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加入了直播賽道。
艾媒咨詢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企業直播行業B端用戶超過120萬家,預計2025年中國企業直播市場規模將超過26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6.9%。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由企業直接發起的直播服務將日益向細分化、垂直化方向發展,企業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涵蓋金融、教育、培訓、醫療等眾多領域。那么,在這波網絡直播帶貨的“蜜月期”,溫州是如何緊抓時代機遇的?溫州又是如何培育屬于自己的網絡主播人才隊伍的?今年市“兩會”前,部分市政協委員就網紅經濟、電商業發展等提出相關提案。本期《委員觀察》欄目予以關注。
1月20日到2月1日,每晚7時至11時,13個直播間,溫州線上“年貨節”火熱進行。潘文權就是其中的主播之一。去年年初,原本在寧波從事主持工作的永嘉人潘文權關注到“楠溪行·E嘉人全民直播節”活動,隨后他報名了執行方推出的免費直播培訓課程。從對直播帶貨的懵懵懂懂,到組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5人直播團隊,目前他和他的團隊成員已經能夠實打實地完成一場銷售額達1萬多元的網絡直播。“這些商家銷售的商品主要是產自永嘉的零食,以及母嬰類、教玩具等。”潘文權說。
網紅效應和直播活動對推動制造業和貿易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去年5月份,溫州市出臺《關于促進工業企業平穩運行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到要加快建設產地直播基地和C2M“超級工廠”,通過網紅直播帶貨、電商平臺鋪貨等方式拓展銷售渠道。《2020年溫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將打造新興數字貿易港,培育發展消費新模式。
而“直播帶貨”的關鍵一環,就是主播人才的培養。去年,溫州市已推出系列舉措,比如市人社局牽頭建立全國首創的流媒體運營師標準培養體系。自2020年6月23日項目啟動以來,已培訓師資共計130人、學員2403人,初步統計成功取得合格證書率85%以上。
這其中,鹿城區廣化、南郊、濱江、松臺、五馬、山福等鎮街直接面向企業等經濟實體舉辦培訓班6期,培養企業直播人才近500人,真正實現“學以致用”。比如,土蜂養殖者林鶴,單場直播間人數達到2.3萬人次,直播活動交易額達數萬元;服裝行業主播陳伊南和王樞,單場直播觀看人數達1萬人次,銷售金額超十萬元;農創客劉欽華去年開始從事直播創業,目前直播板塊營收已超200萬元。
不過,目前溫州市的直播產業和主播培訓體系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比如,與產業融合程度不夠深,特別是大學畢業生經過培訓雖然掌握了基本直播技能,但與企業的實際需求還有一定差距;與先進城市相比,直播人才的扶持政策還有差距,人才聚集效應不足等。對此,市政協委員獻計獻策,分別從扶持政策、主播培養和產業結合的角度提出建議。
溫州市政協委員、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副院長、教授易淼清
當前,以森馬、奧康為代表的溫州本土鞋服龍頭企業開始全面導入直播電商,在企業加碼直播電商的同時,人才短缺問題亟待解決。為此,需要進一步加強直播電商人才的培養主體、培養內容和培養路徑建設。
首先,培養主體要多元化。要改變學校在人才培養中的單一主體地位,積極推動“政校行企”合作,或者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導第三方專業培養機構實施直播人才培養,快速、高效滿足直播電商人才需求。
其次,培訓內容要專業化。直播電商看似門檻低,其實學問很深,粉絲運營、視頻制作、直播劇本撰寫以及挖掘產品特性等都需要長期而專業的訓練積累。可以考慮針對具體產業,與行業協會以及專業的MCN(新的網紅經濟運作模式)機構合作,開發相關的互聯網直播營銷的課程與教材,并以專業化流程與方法,從學生中篩選具有潛質的直播網紅開展培訓。
第三,培養手段要產業化。信息技術的快速迭代以及消費潮流的急速切換,讓傳統的直播電商人才培養手段難以跟上產業的變化。因此,在直播電商人才培養中,要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緊密追蹤直播電商產業鏈各環節相關崗位的技術技能要求,加大與相關產業的對接融合,完成從前端的場景包裝師、直播講師、直播內容編輯、選品師等到后端的技術、產品生產、運營、倉儲、物流等崗位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