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離不開人才,在人才培養的“蓄水池”中,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1月26日下午,省政協教育界別組圍繞“完善職業教育、技工教育體系”開展界別協商。副省長成岳沖、省政協副主席蔡秀軍出席會議。
“加快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深入實施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實施‘技能浙江’行動”“五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00萬名以上”……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讓委員們對職業教育的明天,充滿想象期待,也進一步加深了思考。
“職業教育與技工教育融合亟需破題。”應雄委員表示,兩者的“二元制”管理,造成發展瓶頸,應統一招生政策,推進“技師納高校”工作,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改革培訓體制機制、職稱評審制度。
職業教育、技工教育一頭連教育,一頭連產業。“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確保優質職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黃英委員介紹,德國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規范校企合作行為,英國產教結合形式多樣,推行工學交替的“4+1”教學模式,美國職業教育產教結合的典型模式是工作本位的干預模式。“這些都是國際上的優秀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探索。”
“著力做好‘大育’和‘大留’這兩篇基礎性文章。”徐美珍委員直言不諱,高水平職業技術人才數量和質量與我省現代產業需求存在差距。她認為,做好“大育”文章,關鍵是構建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大體系;做好“大留”文章,關鍵是為職業技術人才量身定制政策。
近年來,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大大增強,但在不少委員眼中,仍“遠遠不夠”。湯曉幸委員呼吁,暢通“中職—高職—職教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成長“立交橋”,并積極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加快建設省級高水平高職校和高水平專業群。
去年,90后快遞小哥獲評杭州高層次人才,一石激起千層浪。潘云峰委員感受到新時代的春風和榜樣的力量,提出樹立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先進典型,以企業用人導向為切入點加強職業教育宣傳,并打破用人單位學歷歧視。
培育工匠精神,是發展職業教育、技工教育的題中之義,也是保障浙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核支撐。萬曉萍委員倡議,大力推崇現代工匠理念,廣泛厚植工匠文化;健全工匠人才培育體系,優化工匠成長平臺;著眼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廣泛開展工匠選樹。
我省職業教育、技工教育走在全國前列,但在職職工、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轉移勞動力三類重點人群“留白”較多。葉宏委員建議,進一步發揮鄉鎮成校的作用,加快建立起“科學規范、分層分類、兼容并包、渠道互通”的成教教師職稱評聘制度,打通其專業化發展的“最后一公里”。
職業教育、技工教育如何改革創新?職校生就業質量如何提升?人才評價機制如何完善?……
16位委員“搶麥”發言,各抒己見。省教育廳、省人力社保廳、省財政廳、省總工會、省經信廳等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界別協商活動并作回應。
現場交流頻頻,共識凝聚:職業教育、技工教育,大有可為,未來可期!(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