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加劇了大變局之變,疫情導致各個經濟體的經濟活動明顯萎縮,加之新技術對不同產業的影響,各國職業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職業教育該怎么走?11月29日,以“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為主題的2020中國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論壇在我省杭州召開。來自百余家高職院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的200余位專家學者、企業管理者等參與了本次論壇,共話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大計。
差距:
中東歐六七成工人達中級水平
上個月,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我省共有103人獲此殊榮,其中,一線工人和專業技術人員32名。這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我國越來越重視技術工人的培養,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而技術工人的培育和成長離不開職業教育。
但在外交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事務特別代表霍玉珍看來,與中東歐的職業教育相比,我國的職業教育還未得到家長、社會的廣泛認可和重視,“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理念還未深入人心。
據她介紹,在中東歐國家,職業教育是立國之本。父母把孩子的興趣放在第一位,把他們的興趣和個人的成長相結合,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個性化的成長,能夠充分發揮潛能。
“中東歐國家講究實用,他們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作為一個飯碗,可以憑借它生存、生活。”霍玉珍說,發揮各自潛能恰恰是培養工匠精神和高素質產業大軍的前提。
在此理念之下,中東歐地區的工人水平極高,達到中級水平的工人占了60%~70%,真正達到了精尖的程度。在實現工業現代化進程中,最需要中級水平的工人。反觀我國,初級水平的工人占比較高。
觀點:
走出“創新陷阱”
“我們總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是人類永恒的使命,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追求到真理、拿諾貝爾獎的,每個人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內講師”教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系學院的博士生導師王義桅的觀點與霍玉珍不謀而合。
“每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基于這個前提,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并實現‘走出去’。”
在他看來,中國可以生產從螺母到航母、從味精到衛星、從火柴到火箭,職業教育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此,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找到適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和理念以及教育模式,才能造福更多人。
“歐美的發展模式是創新,創新是節省勞動力、節省資源,但廣大發展中國家勞動力便宜、資源豐富,然而越節省卻越落后,所以這是創新陷阱。”王義桅說,世界上80%的人生活在發展中國家,他們都需要脫貧致富,我們的職業教育除了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還要讓他們分享中國的市場機遇。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得到發展的同時,“成為自己”。
路徑:
職業教育“走出去”
華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監事會主席、華立海外執行董事、浙江省境外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肖琪經認為,職業教育“走出去”迫在眉睫,一方面可以為中國企業培養合格的具有一定職業技術素質的外籍工人和管理者,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傳授知識的同時講好中國故事,有利于輸出中國文化和價值觀。
“‘一帶一路’的人才戰略根本目的是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更多是讓世界偉大,而不是讓少數國家偉大。”王義桅提出,“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走出去”,首先在標準上要實現“三通”:一是通約,要兼容。二是通達,要他們成為自己。三是通用,通用性的技術標準、通用性的做法。
北京師范大學京師特聘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薛二勇提出,職業教育“走出去”,要建立國家職業資格框架,暢通國際互認的體系。6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里有42個擁有職業資格框架,但中國還沒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職教計劃亞非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楊文明則給出了我國職業教育全球化的發展路向:一是轉變理念,由本地化向國際化、全球化轉變,當地企業發展到哪,職業院校就要服務到哪。二是治理制度由分層治理向統一治理,改變目前職業院校和“走出去”企業單打獨斗的現狀。三是專業建設要由精細化專業向跨界專業群轉變。
本次論壇由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指導,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聯合主辦,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承辦。(曾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