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變店堂為學堂”“變企業文化資源為課程資源”“變企業經營者為授課者”,上海黃浦區實現了教育資源轉化,使居民在學習和分享學習資源的同時,提升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有效拓展了社區教育的廣度與深度。2011年5月,首批坐落于百年淮海路的七家企業類黃浦區市民學習基地正式授牌成立。近十年來,在黃浦區學習型社會建設與終身教育促進委員會辦公室的牽頭和黃浦區社區學院的組織引導下,已由最初的7家企業類市民學習基地拓展至涵蓋企業、場館、公辦中小學等主要類型在內的70家,累計為70余萬人次舉辦3000多場活動,發揮了區域特色資源的最大潛力,使其為社區教育所用,為社區居民服務。
企業店堂“變”社區學堂
一個周二下午的非繁忙時段,淮海路上的紅房子西菜館4樓餐廳一片忙碌。平時只能容納十幾人的紅色餐廳馬上要變身為西餐教室,長方形餐桌兩側的餐椅因而比平日擺放得更為緊密。臨近兩點,學員陸續到來,使餐廳滿滿當當,充滿生機。紅房子西菜館的授課師傅熱絡地與每個學員打招呼,儼然已經成為了朋友。
紅房子西菜館“簡易西菜制作“體驗
學員們說:“這樣的學習真的太好了。這里環境好、老師專業,不僅學了知識,還能動手嘗試,回家自己練練也能做出可口的西餐讓家人分享,真的很開心。”企業經營者覺得,“這種為居民服務的形式,是企業的首次嘗試,沒想到居民這么喜歡,能讓更多人走進紅房子、了解西餐文化我們也很高興!而且,社區教育實踐基地讓企業參與各類公益活動有了更新更好的方式。”
紅房子體驗基地未成年活動
作為一種全新的社區教育方法,市民學習基地的課程受到了居民的喜愛,許多企業經營者感嘆:“這次真的不同!”就企業來說,一方面減少了另外租借場地帶來的額外開支,另一方面置授課者于熟悉的環境,減少身份變化帶來的不適應感,還能夠“就地取材”,隨時充實課程內容,提高授課效果。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育方式讓普通居民走進名企名店,在店堂這種隱性的課程資源中,感受企業文化的氛圍和魅力,享受到企業提供的“高貴不貴”的貼心教育服務。
企業經營者“變”教育服務提供者
黃浦區擁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這意味著社區教育不僅需要在廣度上有所延伸,更需要在深度上努力挖掘,才能切實滿足轄區內居民的學習需求。“店堂變學堂”打破了傳統教育教學中的場地束縛,也凸顯了社區教育課程生活化、生動化的特征,把終身教育所倡導的“人人,處處,時時”的優勢體現得更為真切。
店堂即課堂——茶文化課程居民辨別不同級別的龍井
據介紹,這一“變”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實現。
首先,對授課者的志愿者身份進行確認,將參與授課的人員和服務人員注冊為志愿者,并在平臺上記錄其服務時長。此舉在凸顯社區教育服務公益性的同時,對基地授課者和服務人員也是一種激勵。
其次,優中選優,指派業務能手和行業精英作為授課者。比如,紅房子西菜館的授課志愿者是在法國領事館工作過的元老級大師,勁松、恒源祥、星光攝影則利用各自在行業界的影響力,聘請業界能手擔任老師。強大的教師隊伍為課程質量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最后,社區學院有意識地引導企業經營者參與到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終身學習活動中來。通過直接參與的方式,不斷提升企業對社區教育和社區課程的認識,對“社區學習資源”的認識和資源挖掘開發的意識,進而成為了教育服務的熱心提供者。
咖啡課程展示
《咖啡與生活》課上,咖啡大師教社區學員學習居家咖啡的制作
企業資源“變”社區教育課程資源
與短期講座面廣、內容淺近不同,社區教育課程不僅需要在內容上達到一定的廣度,更需要在具體知識點上挖掘深度,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完整而成熟的課程體系,實現自身資源向課程資源的順利轉化。
白領編織課堂
企業開設課程最難之處,就在于對自身資源的挖掘與梳理。社區學院與合作企業集中精力,在課程開發環節上以居民學習需求為基礎,引導企業進行隱性課程資源的自我挖掘,如已有的員工培訓課程、原有的講座大綱、企業內部的廣告畫冊和自編讀本等;特別是引導老字號企業重視對自身企業文化和發展歷程的提煉,為課程充實人文歷史氣息,從而轉變了企業“沒有書本教材就沒有課程資源”的想法。同時,在課程開發之初和課程運行過程中,由社區學院安排專人負責協助企業做好課程大綱和教案的編寫,對課程實行“跟進記錄”制,嚴格為課程質量把關。
天寶龍鳳“飾品DIY”體驗
恒源祥“絨繡黨旗”體驗
市民學習基地的課程不僅滿足了居民們的學習需求,也讓他們以“社區學習”為紐帶,加深了對“老字號”的認識;企業經營者在把“店堂變學堂”的過程中,填補了最初對社區教育及社區教育課程的認識盲點,并在挖掘自身豐厚的課程資源中,找到了一條服務社會與宣傳推廣企業文化相結合的有效通道,實現了居民、企業、社區之間的良性互動。(劉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