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俠般堅硬的機器人也可擁有章魚一般柔軟的“手”,甚至可以輕松抓取一顆剝離外殼的生雞蛋而不破,這樣的畫面被北京軟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高少龍變為現實。在近期推出的第七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云講堂十期賽前培訓中,高少龍作為第六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銀獎獲獎代表,分享了他們將軟體機器人技術孵化成產品的經歷與感悟。
第七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報名啟動后,由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和中國青年報社承辦、KAB全國推廣辦公室制作的“創青春云講堂”直播課,同步在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青創頭條客戶端、B站、百度直播等平臺推出。主辦方邀請了21名創業教育專家、創服機構、投資人和創業青年代表,從參賽項目的商業計劃書、團隊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PPT呈現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分享,近百萬人在線觀看。
高少龍覺得,現在是技術創業擁有無限可能的“黃金時代”,他戲稱“有技術傍體的師兄弟們的公司都在排著隊上市”。不過,他仍記得幾年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驗室里制作的一只仿人機械手,當時如果想讓這只“手”拿起一顆雞蛋,需要這樣的困難模式:房間里18臺計算機同時運行,要不斷降溫、不斷散熱。
“現在只需要一個小小的存儲器就能實現,散熱已不是問題,成本也大幅度降低。”高少龍自豪地說,“如今,從全球市場來看,軟體機器人制造領域的成熟公司一共有兩家,一家在美國,另一家就是我們。”
近幾年,和高少龍的創業經歷類似,從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和大學校園里脫穎而出的創業項目眾多,很多都在資本市場里“千錘百煉終成鋼”。在云講堂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硬核技術”。
曾指導過本校多個學生創業團隊的北京郵電大學科研院副院長高鵬也認為,保持對先進科技的關注,運用科技服務人、業務和項目,是創新創業領域發展的趨勢。“通過科學技術創新構建壁壘,才能夠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在第一期云講堂中,知名創業教育專家李家華有相同觀點。他認為,創新創業大賽是從“創賽者”轉向“創業者”的最好方式。在他看來,參賽項目需要和時代吻合,“通過創業創新,通過技術和市場的介入,青年能夠實現‘創青春’的價值”。
就在一個多月前,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公布了《關于同意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的批復》,同意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注冊申請。在大學期間參加的創新創業大賽,被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顧梁比作“夢開始的地方”。
顧梁在第一期云講堂中曬出了創始團隊大學期間的照片:兩個人圍坐在宿舍的一臺老式臺式電腦前,這就是他們的初創場地。他們瞄準了科研實驗室里試劑、耗材和設備成本高、采購效率低的現實痛點,2007年,泰坦科技正式開啟了它的旅程。
當然,最初的選擇并非總是最好的選擇。顧梁解釋說,公司成立之初是以實驗室化學試劑為切入點開展業務,兩三年后,他們發現在國際市場上“試劑的體量僅有10億元”,這對于他們來說還“遠遠不夠”。于是,他們進行了一次“急轉彎”,把賽道切換到了“科學服務”領域,“市場一下就變大了”。
科技發展的洪流永遠向前,新技術也在不斷涌入各行各業。第四屆“創青春”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獲得者、新疆思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朱銘強和他的團隊,利用先進的提取分離技術建成了國際領先的杜仲精粉一體化生產線。
從實驗室到中試車間,再到轉化成產品和服務,朱銘強在第九期云講堂中分享了他的“杜仲興國”夢。在他看來,小小一棵杜仲樹,不僅涉及農業、林業和畜牧業,還能夠應用于軍事、醫藥和新工業等各個產業。他舉例解釋,“提取杜仲精粉后的殘渣中,可以進一步分離杜仲多糖;在提取完杜仲多糖的剩余殘渣里,還可以提取杜仲橡膠,這能應用于坦克、隱形戰斗機和航空母艦的涂層中。”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朱銘強的團隊成功申報國家專利45項,發表論文85篇,主持國家項目25項,“這便構成了我們團隊的硬核技術,使得同行很難競爭和超越”。
中國青年創業導師、濟南一抹亮色鄉村振興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勇也看到了科技賦能讓農業產業發展的加速作用。作為多年參與評審“創青春”農業農村組項目的評委之一,他建議,先進技術不僅可以用來進行生物育種,也可以應用于養殖等場景;農產品加工和銷售方面如果沒有技術壁壘,就要體現先發優勢等,“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參賽選手,也需要更多的從事三農事業的人共同前行”。
據悉,本屆大賽將實現創業項目“云展示”、參賽項目“云評審”、創業名師“云指導”、創業資源“云對接”。11月初,交流會暨全國賽決賽將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孟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