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學院,是步入21世紀以后在中國逐漸興起的終身教育組織,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樣,社區學院的建設和發展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尤其是以轉崗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老師為主力的第一代社區教師。如何轉變思維,成長為懂社區教育的,專業化、研究型的教師?對社區教育的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杭州市上城區社區學院,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的探索走在全國的前列。
專職教師——自我提升不停步
目前,上城區社區學院有30位正式編制的老師,全部是中級以上職稱,其中12位是高級職稱,在教學中都是“多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并且學院老師每年都有數十項課題、論文和案例獲得各類獎項,涌現出一批社區教育中青年骨干,人才隊伍建設走在全國同行的前列。
取得這樣的成果并不容易,據了解,2004年上城區社區學院掛牌成立之時,學院教師都是從中小學、職高、幼兒園等單位轉崗而來,一方面年齡偏大,另一方面學科背景和教學經歷的差別也很大,因此急需轉變思維,向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角色轉化。2007年,基于現狀,學院啟動了教師的內訓工作,經過長期的磨合、調整,形成了“三會一實踐”的成熟制度,每逢周五,輪流開展總結反思會、網上論壇會、觀點交流會和實踐體驗活動,迄今已堅持開展十三年。
社區教育專職教師要走專業化道路,就必須適應多種角色,教師不僅僅是教學實施者,還是課程開發者,組織管理者,行動研究者……因此角色的轉換,就需要教師不斷提升這方面的能力。陳院長說:“我們的‘三會一實踐’培訓,體現了‘實踐性’和‘研究性’兩個特點,一方面是為了解決實踐中碰到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需要用研究來支撐社區教育的不斷創新。”據了解,上城區社教的品牌課程——智能手機課,就是“三會一實踐”培訓所產生的標志性成果。學院在開發網上學習平臺“微學通”的時候,發現關注的人很少,平臺輻射面不夠,在“總結反思會”上,老師們經過深入反思,得出老年群體不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形成了開發智能手機課的設想;隨后的“網上論壇會”上,各部門又對該課程的可行性,教案編撰,課堂組織等方面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在“觀點交流會”上,現場招募老年志愿者,開展多次教研課,認真聽取教師、學員等方面的評價,不斷優化完善,多次磨課,才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智能手機系列課程。學院多次組織教師,先后到二十多個社區開展免費教學,老百姓的需求非常旺盛,反響極佳。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的影響,社區學院無法開展線下活動,盡管學院2007年就開通了線上學習平臺,2015年又開通了“微學通”掌上移動學習平臺,但停課導致了學習內容全部往線上轉移,還是讓老師們感到了不小的壓力。但是,疫情期間的線上學習恰好體現出上城區社區學院老師們出色的彈性和應變能力,學院本著滿足老百姓精神需求的初心,在微學通平臺上新推出了疫情期間的“每日一課”,用直播的方式,提供一些實用的居家生活得到小技巧,比如囤積的蔬菜如何保鮮之類的,保持每天的學習狀態,并且根據學員的反饋,增添了“微語音”,在疫情期間也發出了社區教育的“上城聲音”。正如陳繼明院長那一句很精辟的總結:社區教育的老師,就是“行走在變與不變之間”,變的是與時俱進,創新方法;不變的是傾聽老百姓的學習需求,把終身學習的理念融入上城的精神生活。
社區學院鐘小琳老師和王林春老師道出感受:“學院教師的自我提升,每年都是小步不停步的狀態,‘三會一實踐’的院本培訓,既能助力新老師的角色轉換,又能讓老教師保持學習的主動性,我們每個人都受益良多。這項制度是對社區教育專職教師專業化發展路徑的積極探索,為學院人才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兼職教師——廣開門庭聚賢才
社區學院的理念是終身學習,開門辦學。老百姓的學習需求多種多樣,社區學院能滿足的程度也參差不齊,靠專職教師左右奔忙還是略顯被動。“單靠教育口子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社區學院姓‘社’更多一些,要化被動為主動,調動社會的力量來做社區教育。”陳院長說道。
高手在民間,開門聚賢才,上城區社區學院在兼職教師的引進方面也進行了長足地探索,學院從2016年開始,截至目前,在老百姓中間評選出了三批“社區好老師”,共計68人。從相聲曲藝到瑜伽舞蹈,從芳療保健到心理咨詢,還有“過江布藍印”、“制筆技藝”、“非遺剪紙”等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的傾情加入,不但激發了市民參與社區教育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還充實了區、街道、社區三級社區教育師資庫,優化了社區教育兼職教師、志愿者隊伍,極大地拓展了上城區社區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并且學院參考了基礎教育的做法,調動一批有特色,有代表性的老師和傳承人成立“匠心工作室”,組織“匠心課堂”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發揮社區教育的力量,讓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惠及更多的人。此外,上城區社區學院還積極對接各種公共資源,包括黨群服務中心、科技館、圖書館、紀念館等等,打造了一大批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實現市民30分鐘乃至15分鐘的“學習圈”,真正把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落到實處。據了解,上城區社區學院已開展各類課程(線上、實體培訓、體驗式活動)超過1600余個,參與學習人次超過30萬。
未來可期——社區教育不弱勢
多年的創新、探索和實踐,上城區社區學院教師隊伍建設成效斐然,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但是,我國的社教事業方興未艾,仍然有一些因素制約著社區教師的發展,陳院長表示:“目前最大的痛點是社區教師職稱通道的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社區教育的教師隊伍就很難走向專業化和年輕化。”據介紹,上城區社區學院的老師們都是在中小學、幼兒園等學校評上了職稱之后,才調到社區學院的,社區教育還沒有自己的職稱體系,“所以我們呼吁有關部門盡快研究出臺政策措施,保障社區教育更好的發展。”陳院長說道。
記者參觀校園之際,正值上午的大課間,校園內一片熱鬧祥和,其樂融融的場景,可以感受到,社區學院開門辦學,終身學習的理念,讓這里不只是一個學習的場所,也是人們溝通交際,增進友誼和感情的去處。教學樓前的小廣場上,老師們在做一套獨特的健身操,這也是學校運用自身的資源研究出來的,有助于舒緩長時間工作造成的身體疲乏,老師們表示,在社區學院工作,非常有幸福感和歸屬感,能找到其中獨特的意義。“社區教育不弱勢,社教的老師們也能開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陳院長言辭鑿鑿,信心滿滿。(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