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桂陽縣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創新教育模式發展綜述
2019年12月22日,湖南省職業院校“中職智能家居安裝與維護”技能競賽在湖南省桂陽縣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圓滿落下帷幕,經過兩天緊張而激烈的比賽,學校3名選手憑借精湛的技藝和密切的團隊合作,最終摘得桂冠。
這是學校連續第4年承辦省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
“一個縣級職校辦出了職業學院的水平,實屬難能可貴。”這是參賽領導和專家們對桂陽職校的評價。
創業艱辛
初心不改歷風雨
桂陽職業教育有著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學校創辦于1984年。2003年桂陽縣對縣教師進修學校、農校、衛校及電大工作站與職業中專進行全面整合,開始了第一次改革,但10余年來,桂陽職校發展緩慢,一直停留在60余名教師、200多個學生的辦學規模,招生成了學校避不開的尷尬問題。
2011年校長吳平文和新領導班子上任后,桂陽職校開啟了全新的發展規劃。從精準定位職業學校辦學理念入手優化內部管理,凝聚團隊信心,改變職校形象,使學校一步步發展壯大。
2013年,學校領導班子抓住國家職教改革的發展機遇,啟動了搬遷工程。通過3年多的艱苦建設,2016年9月,耗資2.8億元、占地225畝,建筑面積5.8萬平方米,教學區、生活區、實訓區、運動區相對獨立的新校區正式投入使用,教學條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重塑了職教形象。
幾年來,學校創新教育模式,大力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學生綜合素質水平,使學校發展進入了快車道。目前,學校已發展成為擁有全日制學生3816人、專任教師251人和以“省示范性特色專業群——電子信息專業群”為核心的十大專業的國家級別重點職業學校和省示范性職業教育學校,連續3年榮獲“郴州市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高中組先進單位”,并被列為湖南省第三批省卓越學校建設單位,辦學成果和經驗成為全省中職類學校的典型。
創新模式
產教融合譜傳奇
發揮專業優勢,切準區域經濟發展脈搏更是桂陽職業教育走向成功的關鍵一招。學校以服務本地區域經濟建設為目標,以桂陽縣工業園區人才需求為切入點,實施“請進來、走出去、融起來”的三步走產教融合戰略。
請進來,把工廠建到學校。利用新校區規劃新建的一棟三層樓共5400余平方米的實訓工廠,引進了兩家企業的電子產品生產線,由企業提供設備、材料及技術,按照“環境職場化、設備生產化、功能多樣化、使用開放化”的思路興建了“校中廠”,建立了“訂單班”,直接為企業生產產品,真正實現了校企雙贏。
走出去,把教學放在工廠。學校充分利用桂陽工業園區的產業特色,發揮電子信息應用專業的優勢,先后與園區10多家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招收了“家具設計與制造班”和“SMT訂單班”,課堂辦到了園區內,生產與學習合一,真正學以致用。
融起來,把課程辦出特色。學校結合企業生產和專業建設需要,由校企雙方共同開發校本課程,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無縫對接。同時采取企業派員授課、學校教師進廠掛職的互動方式,實現了人才與師資的可持續培養。
創造卓越
跨越發展續新篇
全省首個校企人才互動服務平臺的建成,讓校企融合有了更加實際的成效。企業參與學校招生全過程,組建特招班、訂單班,解決了人才培養與就業大難題。近兩年來,“訂單班”“學徒制班”學生全部安排到校辦企業對口上班,學生達到全部就業。
獨特的專業設置成為學校的核心競爭優勢。以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為核心的電子信息專業群帶動其他專業整體提升,建成的精品課程省級有2門、市級14門,開發了14本校本教材,建成了4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和14門網絡課程。科學的專業設置、校企互動的培養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和創新能力,近3年來,學校在技能、文明風采、創業等各類大賽中榮獲國家一等獎3人、二等獎6人、三等獎10人,省一等獎10人、二等獎26人、三等獎36人。
通過建立可持續校企師資互聘共用、雙向掛職鍛煉的“雙導師制”體系,夯實了教學基礎。近3年來,校企為桂陽職校共培養“雙師型”教師52人、名師大師2人、骨干教師5名。
全日制教育質量也同步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學校多元化育人成效得到社會全面認可。
“創新推動了我們的跨越式發展,這是時代賦予的機遇。我們將通過筑牢支撐點強化基礎建設,找準切入點優化專業建設,瞄準落腳點提升辦學效益,牢記職教初心,為把桂陽職校建成國家級別改革示范校而奮斗。”在談到桂陽職校未來發展時,校長吳平文信心滿滿。(李珍文 鄧大琥 歐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