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助力脫貧攻堅擔當作為
歷史使命 遵職擔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承載著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貴州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為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標簽,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職業教育責無旁貸。遵義職院牢記“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大力弘揚新時代貴州精神,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抓手,發揮專業、智力、科技、人才四大優勢,2013年以來,學院累計協調各類資金、項目、物資近600萬元,以建設陣地、夯實基礎,技術培訓、發展產業等方式助力地方脫貧摘帽,探索了貴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遵職模式”,幫扶工作得到省、市高度認可和社會一致好評。
黨建引領 畫出脫貧新畫卷
學院黨委始終將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最大民生工程,圍繞抓好扶貧促黨建、抓好黨建促扶貧的理念,堅持講政治,一手抓扶貧攻堅,一手抓發展促學校改革創新。
挑起擔子齊心干。學院成立以黨委書記、院長任雙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構建起黨政領導、班子成員、部門領導、扶貧干部四級聯動機制,形成黨員駐村推動“黨建引領”、特色專業構建“產業引領”、學生資助實現“就業引領”的全員全方位脫貧攻堅幫扶。
深入村子精準幫。黨政主要領導及班子成員先后多次率隊奔赴幫扶點實地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制定《遵義職業技術學院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做到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對幫扶對象正安縣桐子坪村與風岡縣黃荊村的自然稟賦、生態條件和產業狀況展開深入調研,對現有土地進行規劃,分析地理和適應種植情況,確定發展產業,選派農作物種植及畜牧等相關專業教師開展田間技術指導。
夯實堡壘強支部。學院在幫扶工作中探索出了“黨建+N”模式(“黨建+宣傳”聚民意,“黨建+陣地”強組織,“黨建+走訪”察民情,“黨建+活動”攏民心,“黨建+項目”惠民生,“黨建+產業”促增收,“黨建+培訓”提民智,“黨建+助學”圓夢想),規范幫扶村的“三會一課”,成立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切實將黨的組織力量嵌入到脫貧攻堅各項工作之中。
厘清路子盯緊干。開展了關于脫貧攻堅、精準幫扶的大學習、大討論,提出以黨建引領、地方所需、職院所能的幫扶工作思路,形成了人人參與脫貧攻堅、人人助力脫貧攻堅的良好氛圍和強大合力,畫出了遵義職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新畫卷。
六措并舉 凝聚合力勇爭先
危難面前看黨性,關鍵時刻顯擔當。面對人少事多、財力緊張的兩難局面,學院提出“兩抓六硬”工作思路。
抓黨建幫扶點精準工作,助幫扶村脫貧摘帽;抓校內學生資助到位,學業有成,就業有路。
抽硬人、硬抽人,學院黨委提出困難要克服、脫貧要擔當,在編制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先后選派8名優秀同志分赴4縣(市)7鎮(鄉)8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拿硬錢、辦硬事,投入幫扶經費454萬元,協調其他經費130萬元,幫助地方建產業強基礎;建設村級活動陣地;開展送溫暖、送文化、送法治、送科技等各類活動。
有硬核、硬支持,在校園開辦“校農結合”超市收購農副產品,并在抗疫期間支持口罩和化肥地膜等幫助復工復產,助推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學院黨委高度關心和支持一線扶貧干部,按照組織條例,進行了大膽的提拔和使用。
四輪驅動 智志雙扶斬窮根
扶貧必先扶智,治貧必先治愚。學院黨委圍繞人才、助學、智力、專業四大優勢,盯緊入校、出校兩個關口,狠抓就業、創業兩個環節,兌現“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的遵職承諾。
人才優勢沉下去。一人駐村,全員幫扶。針對學院的兩個幫扶點開展法治、農技、志愿服務下鄉及社會實踐等活動100余次,培訓農民5000余次。同時服務全市脫貧攻堅總體部署,組織學院專家團隊提供產業和技術服務,邱寧宏、鄭宇、王勇、肖貴榜、鄧衛喜、楊玉能、覃成等多位專家學者深入田間地頭授課,廣泛開展“扶志、扶智、扶能”技能培訓,組織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和貧困群眾學習掌握農村實用技術,及時補齊老百姓的“技能短板”,不斷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有效鞏固脫貧成果,指導全市各貧困縣發展中藥材種植2000畝、白茶2500畝、辣椒3200余畝,為村民們鋪就了一條科技搭臺、產業致富的新路徑。學院近300名有志學子響應號召,通過“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途徑扎根基層,服務農村。
教育扶貧不放松。學院黨委堅持紅色塑魂、藍色致用、綠色出彩的校園彩虹文化育人模式,大力實施大手牽小手的校內關愛工程,通過增加勤工助學崗位、開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綠色通道、發放受疫情影響嚴重學生專項補貼、7類對象減免學費等具體工作,絕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2017年以來,向精準扶貧校高職學生2127人兌現資助資金319.05萬元,并為247名中職學生發放國家助學金24.7萬元,為1891名高職學生減免學費189.1萬元。學院打開大門為貧困地區中職學生進入高職就學提供政策和獎學金資助,先后與全市10多所中職院校簽訂合作協議,讓400余名貧困地區的中職學生順利進入學院接受技術技能提升學習。通過與百余家企業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做好貧困家庭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確保就業率高達90%以上,實現了“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職業院校脫貧攻堅目標。
智力優勢強基礎。立足遵義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與產業發展需求,參與全市千人技術服務團隊,加大農業技術、職業技術人才與就業培訓力度,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持續為全市貧困地區培養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并提供高質量社會服務培訓。學院現建有5個國家級別培訓基地、3個省級培訓考核基地、6個市級培訓中心。在12個縣(區、市)建有繼續教育校外學習中心,針對貧困縣貧困戶開展各類技術技能培訓達3萬余人次,頒發各類崗位證書8000余個。開展殘障人員焊接、按摩等技能培訓,讓200余名受培訓人員增強了生活自信,拓寬了就業渠道,減輕了脫貧攻堅兜底壓力。
專業優勢練內功。打通專業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把職業院校的特色專業、科技優勢真正轉化為脫貧攻堅的推進器,以創建國家“雙高”院校和“興黔富民行動計劃”建設為契機,圍繞全省農村產業革命12個特色產業,推進專業對接產業、專業對接市場。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建設了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山地生物資源開發與運用工程中心,開展了林下養雞、黔北麻羊等課題研究,與農業產業領軍企業合作,對接前沿農業技術和市場。牽頭辣椒、竹產業人才培養,組建科技服務團隊,為全市做好脫貧攻堅技術支撐,服務全市農業產業發展。建設“附屬動物醫院”“遵義中華工蜂工程中心”“黔北麻羊協同創新中心”“正安生豬產教融合基地”等與產業密切結合的實習實訓基地,一批批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優秀學生被優先選拔參與中心的日常運營,實現技術技能教育與就業創業的同步培養。
精準扶貧,功在不舍。精準脫貧,志在必得。用真情,真扶貧,遵職人的付出,換來的是累累碩果。2020年,學院黨委和“掛幫”的桐子坪村黨總支雙雙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稱號,學院在全省定點扶貧考核中,是全省教育系統6所高職院校中遵義僅有的獲得“好”等次的高職院校,多名黨員干部獲得省市表彰,一個黨總支獲得市級表彰。王永生、經有林先后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和優秀共產黨員表彰,張勁平、賀承國分別獲全市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和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先進個人表彰?,F代農業系黨總支獲市級脫貧攻堅優秀黨組織稱號。“黨建+N”模式扶貧經驗入選清華大學首屆鄉村振興論壇典型案例,在全國職教扶貧聯盟作經驗交流。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荽酥袊?,以綏四方?!?
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是政治責任與擔當,也是專業建設、產教融合的客觀要求,遵義職院堅決貫徹黨中央關于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來完成,以更大決心、更精準舉措、更過硬作風,助力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并通過弘揚脫貧攻堅精神來推動學校后發趕超,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作為革命老區的職業院校,為遵義這片紅色大地洗去貧困色彩奮力前行,濃墨重彩書寫了脫貧攻堅貴州戰法的遵職篇章。立德樹人育棟梁,產教融合惠民生,扎根基層戰脫貧。在新時代長征路上,遵義職院將繼續牢記初心,感恩奮進,為決戰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榛子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