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的印發,標志著國家正式確定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成都市工程職業技術學校積極響應,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實施以及民眾精準獲得感評價(基于彝區“9+3”教育扶貧)進行研究,落實貧困家庭子女到大中城市接受免費職業教育政策。積極主動承擔“9+3”工作接收涼山州彝區學生,對接區域內特殊教育學校培養智殘學生,服務區域內困難群體。學校的扶貧工作得到了省市區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職教扶貧過程中,結合學校實際,經過近幾年探索,形成了“目標明確、搭建平臺、多元扶貧”的精準扶貧模式。
精細化管理
身處于全國精準扶貧的歷史洪流,成都市工程職業技術學校在扶貧路上不滿足于學歷教育的功能,不滿足于政策內的學生資助,不滿足于困難補助和費用減免等扶貧工作;全校教職工統一認識,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學校將精準扶貧工作的對象確定為學校的“9+3”彝族學生、社會困難群體、校內困難學生以及區內特殊教育學生4種類型,確定了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和具體工作措施,充分利用學校的專業優勢、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和實訓實習基地等辦學資源,開展了技術服務、困難幫扶、對口支教、特殊班級和創業教育等一系列工作,并通過職能劃分、工作分工、點對點聯系、面對面交流,把扶貧工作精細化,將精準扶貧落到實處。
政校企聯動
成都市工程職業技術學校的扶貧工作,上匯政府部門,下聯企業。經多方努力,得到地方政府部門政策、經費的大力支持,并建立了扶貧聯動協調機制,相關部門多次到學校調研指導扶貧工作;合作企業積極參與,暢通了扶貧對象的實習、就業通道,最終搭建了政府—學校—企業三位一體的服務平臺,精準扶貧效果顯著。
近3年來,依托學校的職業技能鑒定所開展了針對貧困群體的社會培訓4500人次,共解決了彝族學生就業200人,培養了特教學生30人,還有多個彝族學生和智殘學生畢業后成功發展的典型和創業案例。
多元扶貧
學校在實施職教精準扶貧中結合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確立了對扶貧對象實施“科研引領、就業有路、升學有望、創業有成”的中職精準扶貧模式,充分利用學校專業優勢、辦學資源優勢和各種項目建設培養學生,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各種技能,切實實現扶貧對象就業有路、升學有望、創業有成。
(一)科研引領
學校在“十三五”重點課題“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實施以及民眾精準脫貧獲得感評價研究——基于彝區‘9+3’教育扶貧的研究”引領下,聚集科研精英,組建扶貧團隊,強力推進扶貧工作,搭建了一個政、校、企三方聯動、“三位一體”的職教精準扶貧服務平臺,形成了“目標明確,多元扶貧”中職扶貧模式,取得了可操作、可借鑒、可復制的中職扶貧理論成果。
(二)就業有路
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經濟全球化步伐導致行業與勞動力市場的國際分工與合作趨勢日益顯著,通過國際化合作、現代學徒制等項目引領,扶貧對象的培養力求做到專業定位同步企業需求、課程內容同步崗位要求、實訓配備同步企業設施、師資團隊同步企業技術、教學組織同步企業工作流程、考試考核同步企業用人標準,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9+3”彝區學生就業有路,成功脫貧。
1.國際化合作扶貧項目
學校先后派近百名教師出國(境)研修或培訓,為課堂帶來了理念變革以及質量的快速提升。引進了德國HWK汽車技能證書項目,與德國哈勒手工業協會合作,采用德國“雙元制”的職教模式,將德國汽車工業人才培養模式引入學校,將奔馳、寶馬、奧迪、大眾、保時捷等知名汽車品牌引進課堂,按照國際標準與德國合作辦學。為學生提供國際化課程的職業教育。汽修專業“9+3”彝區學生除了可以獲得國家承認的中職教育學歷外,還可以獲得在歐盟以及全世界都具有極高“含金量”的HWK技能證書,幫助“9+3”彝區學生進入奔馳、寶馬、大眾、博世等德系4S店工作,實現一人讀書、全家脫貧。
2.現代學徒制扶貧項目
學校以省、市級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為契機,送“9+3”彝區學生到合作的企業進行工學結合雙主體培養。如機械加工技術專業依托成都成化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實施國家級別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試點,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依托重汽王牌實施四川省現代學徒制試點,物流專業依托自貿區管委會、京東集團青白江倉庫實施四川省現代學徒制試點。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依托青白江區鳳凰湖天泉酒店和青白江區中國中旅集團等區域內骨干企業實施四川省現代學徒制試點。
通過國際化合作,現代學徒制項目近3年來共有73名“9+3”彝區學生得到較好的培養,順利就業脫貧。
3.升學有望
為滿足社會、家長及學生需求,2014年起學校與成都市幾所優質高職院校探索院校合作,探索中高職銜接試點,如與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戰略合作共建“國際產業學院”,探索“3+3”中高職銜接,通過職教對口升學路徑,組建彝區學生升學班,組織精干教師精心補課輔導,讓更多的彝區中職畢業生參加對口高考和單獨升學考試以及專項政策考試升入高等學校繼續深造,為彝區學生搭建更高層次的升學平臺,走出了一條扶智脫貧職教扶貧路。2017年以來,彝區學生共計70人升入高校。
2017年,學校彝區學生參加單招入學考試的23人,升入高職院校的達21人,另3人通過對口高職統招考入高職院校深造,2018年彝區學生22人順利升入大專院校學習,2019年彝區學生11人升入高職就讀,2020年已有14人通過單招被高職院校錄取。
4.創業有成
學校依托校內的學生藍精靈創業孵化園,實施區級特色項目“我是未來小老板”創新創業教育,校長親自主抓,分管副校級領導督促各專業或部門具體落實,統籌規劃,每個專業依據自身特點成立了實體公司進行創業,如物流專業成立“綠寶寶資源回收公司”和“功成快遞有限公司”、機電專業部主導成立“鵬程科技創業有限公司”、汽修專業部成立“迅潔汽車美容有限公司”、藝術專業部成立“劍梅”演藝公司和“康輝旅游服務分公司”。接收了較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9+3”彝區學生加入,在校內外廣泛開展各種社會服務實踐、商業貿易等經營活動。同時學校開設創業文化基礎課、創業專業課、創業能力課,將創業基礎知識、創新思維、創業實踐融會貫通,有效提高了學生創業綜合素養。
成都市工程職業技術學校教師時刻牢記“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準確把握國家扶貧政策,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己任,通過與彝區職業教育學校組建“扶貧”職業教育聯盟,進一步整合統籌資源,加強課程共建、師資互補,惠及彝區多地、更多學生,幫助更多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夢。職業教育正以堅實的步伐行走在精準扶貧路上。(彭傳章 張建如 張健 李鎣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