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辦學的企業學院努力打造“被需要”的職業教育
職業院校能否更精準地滿足企業和職工的需求?
如果職校老師僅僅拿著書本里的通識內容,教育在現代化車間里工作多年的職業工人,是否會缺少底氣?
讓職工進職校深造,他們是否會擔心在課堂上學不到車間里的本事,企業是否也會擔心面臨成本壓力?
如今,這些職校與企業顧慮的事,在一些校企合作辦學的企業學院正被化解。這種合作辦學模式,既通過為企業“降本”提升職業院校的“被需值”,也通過為工人賦能提高職工的“被需值”,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共振和共贏。
搬進課堂的能“停工”的流水線,讓職工“讀懂”機器
供料單元、分揀單元、搬運單元、加工裝配單元、倉儲單……三臺整建制的數控機床擺放在眼前,工人們穿著工裝站在機床兩側,觀察機電一體化設備在導入編程后發生的動作和改變。
“這是生產車間嗎?”
“不,這是我們的恒安智能工學院數控機電一體化實訓室。”給出答案的是泉州輕工職業學院智能工學院院長蔡榮盛。據他介紹,這個實驗室里采用的裝備1∶1還原了泉州大型生產型企業內目前應用的最先進的機電一體化體系。
將生產線1∶1還原的不僅是這間教室,在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內還有與安踏、鹿藝鞋楦、百宏、友臣食品、美芯裝飾等10家企業共同建立的服裝設計、鞋楦設計與制作、智能機器人、食品制作等實訓空間。這些空間的設備大部分從企業車間直接搬進校園。
“在企業生產過程中,一開機就意味著高額的成本,設備不可能為了工人停下來。”蔡榮盛告訴筆者,在實訓教室里沒有了生產成本的顧慮,設備的每道程序、每個工藝都可以隨時暫停。可以“停工”的流水線,也讓職工有了“喘口氣”細細了解機械設備的時間。
顏俊杰是恒安集團有限公司電商供應鏈部的訂單處理員,8年前只有中專文憑的他應聘到恒安車間里當操作員。“可在生產線上這么多年,我卻一直沒搞懂眼前這些復雜的機械。”顏俊杰感嘆,在永遠都停不下來的流水線上,日復一日重復同樣的操作,一度讓他覺得自己比機器還要機械。
前年9月,顏俊杰每周與79名工友坐著班車到教學基地里充電。眼前仍然是相同的機器,可他卻有機會在蔡榮盛的幫助下,從一行行的代碼里讀懂機器運轉背后的原理。他告訴筆者:“畢業后,我或許會重返車間,幫助改造企業產能供銷的各個環節。”
“為學員還原車間里的場景和工序,是提升高校和職工‘被需值’的第一步。”蔡榮盛告訴筆者,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由金龍、恒安、安踏、潯興、艾派五大集團企業共同出資創辦,學院與企業天然的親緣關系,使學院能先行一步更精準地服務企業和職工的需求。
僅靠著書本內容,缺少底氣去教現代化車間里的職業工人
“在應用型高校當老師不容易,不會理論不行,光會理論也肯定不行。”泉州輕工職業學院人才學院院長吳聯春的這句話,講出了不少職業院校的困擾與困境——缺乏與職業教育相匹配的師資力量,擁有再好的設備也招不到工人學員。
陳華是該校安踏時尚設計學院的副院長,也是服裝與服飾設計教研室的主任。他每個學期都要從自己的假期中抽出20天時間,到企業的車間和研發中心蹲點充電。這個暑假,他把蹲點的地點定在了勁霸男裝的生產車間里。
平車機、褲頭機以及細分到袖頭衣身各個部位的專業整燙設備……在生產車間里,有著十多年服裝設計教學經驗的陳華成了“走讀生”,每天跟著生產車間里的師傅們在車間里打轉,他依舊會被這些高度細分下的專業設備體系所震撼。
“這是我在課堂上想象不到的。”陳華坦言,在現有職業教育體系里,老師能夠給到學員的往往只是基本理論,所運用的教學設備再高端也只能是車間里的“大眾裝備”。拿著書本里的通識內容,教育在現代化車間里工作多年的職業工人,陳華感到缺少底氣。
到企業車間實踐,給自己充電是陳華此行的任務之一,此外,他還有一項任務——將車間里的師傅請回去。
“我們學校現有兼職教師112人,占到了教師總人數的32.2%。”據吳聯春介紹,為了把更多的工匠請進課堂,輕工學院實施大師、匠師、技師與教師系列職稱雙軌并行的職稱評聘制度和評聘、聘任和特聘相結合的教師聘用體系,打破了工人和教師之間的“次元壁”,讓更多的職業技工站上了講臺。
校園里也要有“產值”,帶著工人學員做課題成“新風口”
“企業學院是校企雙方主體共同育人的產物,經過職業教育的學生體內流淌著校企雙方的血液和基因。”在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執行董事王樹生看來,要讓職業教育真正“被需要”,就要實實在在為企業、為職工創造利潤和價值。
“企業買機器容易,但是買完以后會用、會改造的工人卻很少。”泉州群峰機械總經理助理、高級人力資源師張建海告訴筆者,高端設備需要高技能人才來操作,而現狀卻是“會念書的不干技術,念不好書的才去學技術”。他表示,缺乏高技能人才也讓更多的企業將技改研發的橄欖枝投向了職業院校。帶著工人學員一起做課題成了職業學院的“新風口”。
2016年起,蔡榮盛就忙著給泉州一家本地印染企業設計化學染料助劑的智能配送方案。“以往的助劑配送都是通過人工搬運方式完成,錯誤率高、效率低,助劑浪費嚴重的同時,產品質量卻不穩定。”蔡榮盛告訴筆者,由他帶領企業職工共同設計完成的“助劑自動計量傳送系統”可以集中完成各種助劑的密封配送,在降低職工勞動強度的同時,每年還可以為企業節省數十萬元成本。
“校園里也要有‘產值’。”王樹生表示,“要真正讓職業教育被需要,就必須要突破機制體制,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共振和共贏。”(李潤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