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產品創新性地將數字圖像技術應用于牙周疾病的臨床診療,通過對探診場景的智能可視化展示和處理,能大幅度提升患者體驗和臨床效率,市場前景看好。”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唐忠林博士最近忙著與西安蘇茂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接洽,他們合作研發的“智能可視化牙周探診儀”項目獲得陜西省教育廳服務地方項目專項資助,即將投入市場,成為該校校企合作共贏的范例之一。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動高等職業院校特色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路徑。近年來,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真誠之心開路、用開放心態辦學、借培養質量說話,在改革中求突破,在實施中促提升,在落實中求實效,探索出了一條有特色的校企協同辦學育人之路。
校熱企冷、兩張皮等現象如何破——
協同育人聯盟讓校企合作熱起來
前不久,經過專業技能知識測驗、心理測試及面試等環節的考核,材料學院2018級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雷昌祎等20名學生進入學院與漢達精密電子(昆山)有限公司聯辦的2020屆“漢達模具”訂單班學習。經過校企聯合培養,下學期他們將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
“我們與漢達精密電子(昆山)有限公司自2016年就建立了合作關系,從最初的學生頂崗實習到工學結合、成立訂單班定向培養,再到專業共建、師資共享,雙方的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平臺,現已為昆山經濟開發區6家企業輸送了200多名實用型技能人才?!辈牧蠈W院院長李云說。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針對現實中校企合作“校熱企冷”“兩張皮”等現象,從2009年起,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發揮行業和學科優勢,先后牽頭組建了陜西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全國機械行業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職業教育集團和校企協同育人戰略聯盟等校企合作平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讓企業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的參與者、合作者,學校成為企業員工的貯備庫、蓄水池,學校與企業相互支撐,互惠互利,讓校企合作熱起來。
學校堅持客戶需求導向,從“你想什么,你做什么,你要什么”出發,思考“我能給什么,我能改什么,我能做什么”,不斷優化整合校內外資源,促進校企合作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協同創新,產教融合培育現代工匠。從2017年的402家成員單位增至2019年的512家,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協同育人戰略聯盟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校企合作的范圍和深度不斷拓展。其中,合作10年以上的企業212家,行業500強企業占58.6%。學校還與20多個國家建立合作關系。
學校按照緊密合作型、聯動合作型、輻射帶動型把聯盟企業分成三個合作圈,對應學院三級專業建設體系,形成產教融合基本架構,支撐學院人才培養和企業用人需求。同時積極反哺企業,在聯盟發起“校企合作技術研發服務項目”征集活動,共有32名教師組成的科研團隊認領了歐姆龍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西諾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西安歐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的15個校企合作研發服務項目,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無縫銜接。
據統計,近3年來,依托校企協同育人戰略聯盟等平臺,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聯合企業開設訂單班302個,受益學生7000余人。與日本歐姆龍公司11年合作形成的“校企七聯合”訂單培養案例成為全國高職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學校畢業生在央企和行業龍頭企業等國家骨干企業就業比例超過60%,初步形成了具有陜西地域特色的校企協同育人合作品牌。
“截至目前,2020屆6584名畢業生的實時簽約率為95.96%,與去年同期持平,受疫情影響不大。這得益于我們有近一半學生是通過訂單班在聯盟成員企業就業?!痹撔>蜆I處處長盧文澈說,隨著校企合作育人的逐年深入,訂單班培養模式已由共同育人走向共享共建,再發展到向企業提供科技服務,走出了一條從用人到育人,再到融合發展的道路。
如何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
將課堂開設在實訓基地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2019級學生嚴家鵬,這幾天和同學一起,在校內汽車標準化養護訓練中心進行汽車機電維修實訓。該基地由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海源暢達有限公司于2019年合作建成,企業和學校共建共管,面向社會開放。學生在這里接觸的都是真實的故障車,汽車的品牌、型號各異,受損情況也各不相同,真正實現了在學中做、在做中學。
針對高職學校學和做“兩張皮”問題,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改革傳統教學模式,采用“學做創”一體化教學模式,將傳統課堂開設在學做一體化的開放式實訓基地,根據學生感興趣的真實項目設計教學內容,將企業崗位真實項目、大賽項目、創新項目引入課堂,由企業大師和能工巧匠指導學生,教、學、做合一,讓興趣領著學生學、讓任務帶著學生做、讓創新引導學生走。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突破以往的“企業提需求、拿方案、訂標準,學校按需求完成培養,接受用工考核”的模式,強化校企“雙主體”作用,參照職業崗位任職需要,將實訓基地從簡單的崗位輪訓向機制完善、內涵充實轉型,從關注頂崗實習向注重系統育人轉變,從重視崗位適應向崗位勝任轉化,打造“學做創”一體化教學實訓環境,在企業內按照教學要求共建實訓車間和開發專業崗位,建立“廠中校”;在校內對接生產需求引入企業資源構建“校中廠”,還在聯盟單位內發起協同育人“好師傅”“好導師”評選,將教師和企業的技術專家、技能大師凝聚在一起、形成育人合力。
與此同時,學校借助各級技能大賽平臺,建立“國家級—省級—院級”三級大賽培育管理機制,通過對大賽資源和成果的有效轉化,建設了一批活頁式教材、實訓指導書、微課、試題庫等資源,推進賽教結合、以賽促學的培養鏈路。通過14個國家級專業資源庫項目、81門在線開放課程、36門“翻轉課堂”,依托云班課、雨課堂等教學平臺,進一步推動信息化教學、虛擬現實技術、數字仿真實驗、在線知識支持等廣泛應用。
“學做創”一體化培訓,讓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思想素質、就業競爭力顯著增強,涌現出全國人大代表何菲、全國技術能手何小虎、陜西省技術狀元黃亞光、四川省技術能手鄭永濤,陜西省優秀大學生村官王鵬等一批優秀學生。僅近3年,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累計獲得國家級賽項獎330項,2018年、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數均居全國高職院校第二名。
“我們致力培養實用型應用性的高技能人才,讓愿意就業的學生能就業就好業,讓就業的學生生活得更體面更有尊嚴。”盧文澈說,多年來學校招生就業兩旺,連年招生7000人以上,就業率穩定在97%以上,畢業生在央企和行業龍頭企業等國家骨干企業就業比例超60%,用人單位滿意度95.45%,畢業生對母校的滿意度95.15%。
如何發揮技術研究和技能應用創新優勢——
“三院一中心”讓產教研用融起來
這兩天,西部產教融合研究院院長王建軍十分忙碌。在他的牽線搭橋下,學校與北京精雕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西安增材制造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行業領軍企業謀劃開展深度協同的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研究院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主動對接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和校企協同高水平專業技術團隊完成對接的‘最后一公里’,為行業企業創新發展和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蓖踅ㄜ娫菍氹u機床集團有限公司機床研究所總經理助理、副總工程師,去年底被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高級人才引進,擔任新成立的西部產教融合研究院院長。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始終將改革方向聚焦于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如果說校企協同育人聯盟的建立解決了平臺問題,那么,學校去年布局成立的“三院一中心”,即西部產教融合研究院、西部現代職教研究院、西部創新創業研究院和技術轉移中心,則為打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解決產教“兩張皮”等體制機制問題打開了通道。
航空學院教師趙偉博今年通過技術轉移中心成功轉讓了兩項自有技術。他說:“‘三院一中心’的設立,為教師進行技術創新搭建了平臺、暢通了渠道,更好地激發了大家立足專業參與科研創新實踐的熱情?!?
技術轉移中心設立之初,學校就出臺了科技成果轉化、專利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明確了科技成果轉化所得收入的90%獎勵給成果完成人等政策,并嘗試在教師崗位中設立科技推廣型崗位,鼓勵教師赴企業開展成果轉化,促進產教深度融合。
“我們一名教師研發的柔性玻璃技術成果正在山東省濟寧市進行轉化,目前項目已進入中試階段,投入使用后將打破日本、美國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奔夹g轉移中心主任劉引濤說,雙高建設和職教20條出臺以后,學??蒲泄ぷ饕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重心由過去的拿項目批經費,轉變為進行科學研究、技能培訓,加大對區域經濟中小微企業的服務。
目前,西部現代職教研究院被陜西省教育廳確定為陜西高校社會科學哲學基地,西部產教融合研究院聯合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積極推進校企產教深度融合,西部創新創業研究院圍繞陜西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對接新能源汽車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就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如何更好地發揮高職院校在技術研究和技能應用創新方面的優勢展開了探索。
“未來5年,我們將聚焦高素質人才培養和高技術技能訓練,瞄準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強化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促進專業課程、技術技能和行業企業的進一步融合,全面提升專業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質量?!痹撔|h委書記惠朝陽說。
實踐者說
【院長說】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劉永亮:
我們按照“完善機制、校企合作、集成創新、多元共贏”的思路,與裝備制造業百億級企業、國外知名職業院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機構等開展戰略合作,持續深化集團化辦學模式,加速雙主體育人模式改革,以內涵提升推動持續發展、以產教融合推動協同發展,建設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高職學院。
【企業說】
歐姆龍(中國)有限公司顧問中道教顯:
歐姆龍歷來重視本地人才的培養,在華企業里中國員工占比最大。經過11年的校企深度合作,目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共有540名訂單班畢業生在歐姆龍的各個崗位發揮自己的優秀才能。他們表現出比其他員工更為優異的素質和能力。歐姆龍將繼續攜手學校,深化合作,共育世界一流員工,走向新的輝煌。
【學員說】
機械工程學院2010級畢業生何小虎:
在校期間,得益于母校為我們搭建的學習成才環境,尤其是在深化產教融合方面的改革。畢業時,我以實操第一名的成績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錄取,經手的產品先后應用于探月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載人航天工程等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中,并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等。(馮麗 王偉 黎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