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場災難,也是塊試金石。”在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院長杜蘭曉看來,疫情下的求職經歷對學生也是次深刻的教育,也讓學生更辯證、全面地看待自己的足與不足之處,同時考驗他們如何面對人生中的不確定性,包括如何“危中求機”,如何進行選擇等,“比如是單一就業,還是多元就業?”
對于學校,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分管招生就業的副院長葉玲認為也同樣如此,“危機,既是危,也是機”。
此次疫情期間的就業工作更讓葉玲堅定了學校的改革思路,即學校為跟上市場發展腳步,積極拓寬專業面,先后開設了如建筑工程技術(裝配式建筑設計與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物業經理人)等10多個“建筑+傳統專業”的復合型專業,同時打破傳統以學科分類建設二級院系,改變成為以產業鏈建設專業群的產業學院。
“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必須契合職業教育特征,也就是要體現人才目標的職業定向性。學校必須緊緊依托行業,做大優勢專業,做強特色專業、做深特需專業、做新傳統專業,不斷優化專業結構,提升專業內涵,強化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才能讓畢業生在行業中‘留得住、上手快、下得去、后勁足’。”葉玲說。
目前,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已經開始調整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等,如導游專業建設要向著更加智慧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再如,下學期開始將加強所有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包括國學、哲學、藝術和旅游職業禮儀等。
這些舉措的目標只有一個,即“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在杜蘭曉看來這是學生就業的核心,“疫情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人才培養的足和不足,倒逼人才培養繼續轉型升級。只有跟著行業一起往前走,我們學生在未來才更有競爭力”。
此外,葉玲認為,還應加強校企深度合作,產教充分融合,建好學生就業崗位的蓄水池。通過校企合作,實現招生即招工,制定針對性培養方案,配備專兼結合雙師團隊,充分利用雙方實訓及工程項目資源,實施多樣工學結合方式,提前鎖定就業崗位。
“但很多人對產教融合的概念可能還停留在學校為企業輸出人力資源的層面”,在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孫湧看來,要真正做到產教融合,學校首先要成為對企業“有用”的合伙人,“說白了,企業憑什么給你投入這么多資金或設備,因為你能幫助企業解決問題,而這主要靠教師”。
因此,孫湧認為,無論是高職人才培養還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花大力氣進行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至為重要,“畢業生能被企業評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老師首先得做到‘上得了課堂,做得了科研,幫得了企業’。”在他看來,“教師的水平高了,一切就皆有可能”。(孫慶玲 李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