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啥也沒想到,坡上荒了幾十年的‘洋桃樹’能讓我走上致富路”,重慶市巫溪縣天元鄉萬春村一社社員龔道廉感慨地說。龔道廉口中的“洋桃樹”就是野生獼猴桃,他的“沒想到”是因為這野生獼猴桃由于掛果率低、病蟲害嚴重,對當地并未產生太多經濟價值,一直被村民“視而不見”。直到2018年8月,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專家教授博士幫扶團”來到萬春村,這一切才開始發生了改變。
地處渝鄂交界處的重慶市巫溪縣天元鄉,是重慶市18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之一。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全國“雙高計劃”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全國首批示范高職院校,承擔著“對口幫扶”天元鄉的任務。學校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專業和師資優勢,通過深化科技幫扶,讓天元鄉按下從脫貧到鄉村振興的“快進鍵”。
天元鄉是典型的立體高寒山區,基礎設施薄弱,自然資源匱乏,但卻擁有超過萬畝的野生獼猴桃林業資源。2018年開始,學校立足精準扶貧的總要求,組建起“專家教授博士幫扶團”助力當地發展優質野生獼猴桃產業,讓昔日野山果變成了村民“致富果”。
學校遵循精準幫扶、因地制宜的要求,先后進行了4次實地考察、論證和座談動員,最終與村民共同發掘出野生獼猴桃資源,并動員當地政府,支持制定了野生獼猴桃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從而拉開了大力發展野生獼猴桃產業的序幕。
“獼猴桃種植技術,特別是病害防治是限制產業發展的關鍵,學校‘全天候’式的技術幫扶給我們發展野生獼猴桃產業吃下了‘定心丸’”,天元鄉政府的一位負責產業發展的干部說。兩年來,幫扶團隊制定了操作性強的《野生獼猴桃產業幫扶技術路線》,分別圍繞野生獼猴桃種苗基地選建、種苗繁殖、栽培管理、土壤檢測分析、品牌開發、電商銷售、合作社組建等方面,線上線下相結合,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技術指導,先后集中開展專題培訓10余場,覆蓋了該鄉11個貧困村,一對一培訓幫扶輻射貧困戶260余人次。
隨著果樹掛果銷售,質優價高暢銷的市場表現,讓村民嘗到了種植野生獼猴桃的甜頭,進一步增強了野生獼猴桃的種植信心,規模化發展成為擺在產業發展面前的一道坎。幫扶團隊動員、指導陳東合等10多家種植大戶及貧困農戶成立“天元鄉萬春村野生獼猴桃專業合作社”籌備小組,創立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積極推進野生獼猴桃的規模化、專業化種植。目前,團隊已經幫扶種專大戶及農業公司超過20個,培育出“萬春牌”等野生獼猴桃品牌2個,培育野生獼猴桃種苗繁育基地130畝,指導5個貧困村開發野生獼猴桃林地3100畝。
“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服務精準扶貧,是我作為一名職業院校教師分內的事,更是我作為一名黨員應盡職責”,學校專家教授博士幫扶團負責人、重慶市科技特派員、重慶市“國家三區科技人才”、獼猴桃科技特派員團隊首席專家劉蘭泉教授自豪地說。
2019年,學校的“幫扶團”由“民兵”轉為“正規軍”。天元鄉所在巫溪縣農業農村委員會正式發文聘任團隊帶頭人劉蘭泉教授為全縣產業發展扶貧專家“水果組”組長,重點幫扶縣域內有關鄉鎮發展野生獼猴桃產業。面對新任務,劉蘭泉表示“只要貧困地區有需要,自己就會到‘大田’報到”。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盡管在學校的幫扶下,天元鄉已經實現脫貧摘帽,但學校將實施‘送一程’工程,摘帽不‘摘’幫扶,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王官成說,“學校將持續發揮‘雙高計劃’高水平學校作用,深化科技幫扶,讓更多的專家、教授派到鄉村、田間地頭,助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服務鄉村振興”。(高靚 陳磊 李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