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為鼓勵青年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去了解國情、民生,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利用暑期組織開展大學生志愿者“返家鄉”“知行促進計劃”社會實踐活動,引導青年學生反哺家鄉、奉獻社會,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
調研家鄉環境,創業不打無準備之仗
該校汽車與交通學院根據生源地特點和畢業生去向分布,組織了志愿者趕赴徐州、宿遷、鹽城、連云港、淮安五地,圍繞大學生返鄉創業情況進行調研。輔導員高娜娜介紹,就業創業指導是她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這次調研也是為了實地了解高職畢業生在就業擇業觀念、創業環境等方面的變化,更好地指導實際工作。
志愿者們走訪了當地就業創業園區、自主創業企業和相關畢業生,在了解國家和地方相關支持政策的基礎上,也對畢業生返鄉創業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了梳理。
“我們在徐州市創業工作指導中心了解到,當地對大學生創業支持力度很大,不僅提供免費的創業辦公場所,還在物業費、水電費方面提供相應補貼,并聘請專業培訓師對創業者進行培訓。”志愿團隊負責人畢仕強和同伴們發現,與“畢業即創業”的情況相比,在畢業后先工作再創業的人群中,企業存活率更高,且企業發展勢頭都較為良好。其原因在于畢業即創業的同學缺乏工作與社會經驗、缺乏資金支撐、心理準備不足、未深入了解市場需求。與之相反,工作后再創業的人群創業準備較為充分,在資金、團隊、心態、行業選擇等方面都表現出較明顯的優勢。
志愿者們結合調查問卷和訪談結果進行了分析研究,并將調研結果和大學生創業相關支持政策加以整理、總結,提交學校就業指導中心。
尋訪先輩足跡,用設計的力量傳承紅色基因
這個暑假,藝術與設計學院的100余名志愿者歷經一個月時間,開展了“訪家鄉紅色足跡,探家鄉非遺文明”“返家鄉”等活動,利用專業所學,以設計的力量傳承家鄉紅色基因。
志愿者們來到淮安周恩來紀念館、鹽城新四軍戰役紀念館、濰坊十笏園非遺空間、棗莊鐵道游擊隊紀念館、鳳陽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和沈浩先進事跡陳列館等蘇魯皖各地,追尋革命先輩足跡、尋訪前輩們勇于擔當、自強不息的精神,探秘家鄉非遺國粹、了解歷史興榮和先輩們的智慧審美,在切身感受家鄉變遷和文化魅力的同時汲取知識、傳承發展家鄉文化。
在尋訪過程中,志愿者們還將感受到的傳統技藝、紅色文化等用自己的思路進行展示,設計制作了一批風格獨特的海報作品。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志愿者們不僅提升了思想認識,也陶冶了情操,同學們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當代青年大學生,就是要盡己所能傳承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探索家鄉特產,以專業知識為振興鄉村助力
崔立瑋、汪鳳玲是無錫職業技術學電子商務專業學生,也是“管理學院E支隊”志愿者,暑假一開始,他們就與江南大學商學院志愿者一起籌劃,利用專業所學,回到家鄉調研農產極品滯銷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案。近日,他們來到吉林長白山泉陽鎮,正式開啟“我為家鄉代言”尋訪之旅。
“E支隊”隊員們走訪泉陽鎮人民政府、泉陽鎮便民服務中心,與農業部門相關人員溝通,還走到鄉村集市,與土特產經營者交談。這個農民經濟收入來源較為單一的小鎮,主要的經濟支柱是人參產業,受去年冬季氣候和今年疫情影響,人參滯銷問題比較突出,盡管商戶們也在主動尋找產品銷路,但效果并不理想。
此次返家鄉尋訪之旅,讓隊員們對農村和農民問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家鄉農戶們的艱辛有了更直觀的感受。“作為從這片土地走出去的大學生,真心希望能夠利用專業所學,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目前,崔立瑋已經和同伴們著手幫助農戶們處理滯銷的農產品,發揮電商帶貨的優勢,利用網絡和新媒體平臺拓寬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