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0%,是武陵山片區區域開發與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和精準脫貧的首倡地。近年來,“教育強州、職教扶貧”是湘西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總體思路格局。
累計投入職業教育發展資金20億元、搬遷新建學校5所、原地擴建學校3所、新增職校學位8000個……針對校均規模小、基礎能力弱,整合資源抱團發展,組建了湘西現代職業教育集團、跨區域產業應用技術創新聯盟,州本級每年安排集團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形成了高職院校牽頭、中高職有效對接、政行校企研多元互動的共建共享格局,全州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趨勢已逐步成形。
集團化辦學,職校呈現出新面貌
集團化辦學前,湘西職業教育規模小、散、亂、弱,各自為陣和無序競爭現象嚴重,教育水平和辦學效益低下,職教扶貧的整體協同效應得不到應有發揮的狀況。
為改變上述情況,2004年至2010年間,州委、州政府實施資源整合、集中投入辦高水平院校,將州內八所中職校合一,成立湘西州唯一一所高職院校——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并在2018年,牽頭成立湘西現代職教集團。短短十多年時間,校園占地1100余畝、全日制學生規模12000人的湘西職院在荒地上崛起,在改革中壯大,辦學條件一躍躋身全省高職院校前列,達到教育部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優秀標準。
“那時全校只有一個計算機班,26個學生,校門搖搖欲墜,門窗破爛不堪,校園雜草叢生,豬牛屎滿地,冷冷清清。”花垣縣職業高級中學校長龍宗清回想當時的場景還是感慨萬千。集團化辦學后,花垣縣委縣政府2018年起投資該校1.3億元,興建了圖書綜合樓、實訓大樓、體藝館、學生公寓、400米田徑運動場,校舍面積增加了24035平方米,住宿增加了1136個床位,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學校面貌煥然一新。目前,正進行校園綠化、美化等附屬設施建設。學校今年計劃招生950人,到2022年將實現在校生達3000人的規模。
而在鳳凰縣職業中專學校曾在7年間搬遷了7次,終于在2016年11月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新校址。旅游作為縣域主導產業,原本作為前景一片光明的旅游類專業,該校曾經卻因多次搬遷該專業中斷了9年。“通過政策支持和縣政府1.3個億的資金投入,正在規劃建設二期擴容工程,增加70畝用地,將新添實訓綜合樓、學生宿舍、教學樓、禮堂、標準田徑運動場以及地面停車場、水電、通訊、消防、環保等相關附屬配套工程。”該校常務副校長張志敏說,現在旅游專業已有400余人,二期工程建成也將新增學位1400個,學校辦學規模達到3000個學位。
同時,還有湘西州永順縣、古丈縣等各地職校通過政府資金支持和項目支持,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職業學校呈現出新面貌。
“2+3”中高職貫通培養,貧困生有了一技之長
怎樣辦好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譚吉慧說:“培養人才是服務湘西州發展和脫貧的主要任務。”
該校的州內農村籍學生占比90%以上,留守學生占比82%以上,建檔立卡戶占比27%以上,是一所典型的“貧困”學校。譚吉慧說,學校始終把加強人才培養作為治愈貧困、斬斷窮根的長久之計和根本之策。由此,集團在全省率先采取“2+3”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銜接規模將在今年突破3000人,為大批貧困生提供了學歷和技能提升的機會。
其中,該校2016屆高職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向美瑛,放棄在大城市就業的機會,回鄉發揮自己所學專長,邀集4戶農戶成立軍興牧業有限公司,目前養殖黃牛近200頭,年收入達40多萬元,被當地人譽為“美麗的女牛倌”。公司年聘用社會臨時工2000多人次,其中多數為建檔立卡戶務工人員,年支付工資25萬余元,公司還免費為周邊農戶提供種養殖技術,帶動大家共同致富。而緊跟市場需求,電子商務專業新開設了“帶貨網紅”課程,為打造“一村一品一網紅”。失去雙上臂的殘疾學員符俊每天都按時到課,并立志靠自己靈巧的雙腳當上一名帶貨網紅,并開始進行自己的“網紅”人生規劃。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鳳凰古城萬壽宮參觀游覽,我們萬壽宮的大門面臨沱江……”這是鳳凰縣職業中專學校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劉雨芝同學利用暑假時間在鳳凰古城做解說時每天都要重復的話,她告訴記者,她現在已經考上了大學,對在古城的場景依舊戀戀不忘,希望在大學深造后能再次回到家鄉,服務家鄉。
另一位來自花垣縣職業高級中學的畢業生唐超雷在校時學的是汽修專業,他是一名建檔立卡戶。因山東藍翔技師學院在該校成立了山東藍翔技師學院十八洞分院,給學校捐贈了一臺挖掘機和一臺裝載機,每年派技師來校舉辦挖掘機、裝載機培訓,為期兩月。唐超雷帶著對機械的興趣,成為2019年第一期學員,培訓結業后,回到花垣縣雅酉鎮從事挖掘機崗位代班并選擇留校挖掘機培訓助教工作,月薪五千余元,“有了這一技之長,就業不用愁了,也能掙錢緩解家庭經濟壓力。”
培養農技特崗生,為鄉村振興“量身定制”實用型人才
除了校內基礎技能培訓,一批批農技特崗生走進人們的視野。據湘西州州委書記葉紅專介紹,為實現鄉村振興,為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量身定制實用型人才。湘西州暫定從2018年到2025年,采取“黨委政府出編+地方高校培養+基層定向服務”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農技特崗生定向培養工作,每年為鄉鎮基層培養200-300名高素質農技推廣、服務人才,探索出一條民族貧困地區培養農村人才、留住農村人才、用好農村人才的好路子。
記者了解到,湘西職院建院以來為當地輸送產業人才1萬余人,通過畢業生優質就業、職業技能培訓、駐村扶貧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帶動3萬余人脫貧;鳳凰職業中專學校為突出縣域文化旅游產業特色,開設旅游服務與管理、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美發與形象設計等7個服務型專業,在旅游服務、康養服務、休閑服務等領域,每年向社會輸送600余名中初級技術人才,2019年,該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7%,畢業生人均月工資收入達3000元以上;近三年,在吉首市民族幼兒師范學校為省內外學前教育、數控、服裝制版、旅游等行業輸出了3821名技術人才,實現了學生畢業基本上都對口走上工作崗位,該校畢業的學生,專業對口就業率多年來一直穩居95%以上,一次性就業率達100%……
此外,湘西州特有的民族文化也成為產業人才培養的一環。葉水云作為首批國家級土家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國技術能手等,她在湘西職院當一名民族藝術系教師,從事湘西土家織錦、苗族蠟染、扎染的教學、研究、傳承工作。在鳳凰縣職業中專學校,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世界杰出華人藝術家”等稱號的張桂英也是該所中專學校的一名老師,已執教7年,教授并傳承學生扎染藝術,她說:“這一行的手藝活兒是機器永遠代替不了的,把民族特有的技藝傳承下去是我的責任和動力。”(劉鎮東 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