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市與汶川縣深入對接,探索建立“義汶政校協作”精準扶貧模式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關于東西部地區扶貧協作工作的決策部署下,義烏市在與四川省汶川縣深入對接中探索建立了“義汶政校協作”精準扶貧模式,該模式由“政府+企業+高校”的三位一體深度協作組成。立足該模式,按照“一年共建電商班,兩年共建電商專業,三年共建電商學院”的思路目標,參與各方通力合作,對口幫扶有序推進,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等方面取得明顯成績,培養了一批人才、帶動了一批產業、激活了一方經濟。
“義汶政校協作”精準扶貧
義烏有巨大的市場、成熟的電商、發達的物流,汶川有清新的空氣、肥沃的土壤、優質的農產品和旅游資源,通過深入對接,雙方探索建立了政企協同筑強行業、校校對接建設專業、師生組團電商創業的模式,多方協同實施精準扶貧。
政企協同的行業育強。結合義烏優勢和汶川所需,義烏市建立了以“黨建+電商”為核心,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主體,市場、人才、教育和物流等全面對接協作的“1+1+X”精準扶貧輸出模式。
由義烏市發改局總牽頭,義烏市商務局、汶川縣經信局、義烏工商職院、阿壩師范學院四方合作共建“汶川電子商務學院”。義烏市市場發展委在“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中國義烏國際電子商務博覽會”等展會平臺上專設汶川館,邀請汶川企業免費參展,向中外客商推介汶川優質特色產品。同時,義烏市市場集團援建了川青甘物流園區,吸引相關企業入駐,使汶川乃至大西北的貨物能夠迅捷暢達全國各地。
在對接幫扶中,義烏發達的市場、展會、物流優勢和管理經驗以及汶川當地企業快速組織優質農特貨源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政企合力匯聚優質資源協同精準扶貧。
校校對接的專業建設。義烏工商職院電子商務專業是浙江省“十三五”優勢專業、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認定的骨干專業,師資力量雄厚,辦學思路獨特,專業內涵深厚,人才培養廣受社會贊譽,辦學模式深得社會認可。
在對接幫扶中,遵循“扶貧先扶智”的理念,從專業建設入手,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共同實施人才培養,著力打造汶川電商人才的搖籃。總體上按照“一年共建電商班,兩年共建電商專業,三年共建電商學院”的思路,采用全程指導、梯度遞進、分步實施策略,以師資隊伍培育、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核心課程建設、實訓室建設、創業園建設為重點,通過共同培養電商專業人才,達成建優電商學院、實現“建好一個學院、帶動一批產業、激活一方經濟”的目標。
具體來說,采取“1+1+1”的培養模式:第一學年,阿壩師范學院教師承擔電子商務基礎課教學,并安排學生分兩次到義烏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游學考察和認知實訓;第二學年,義烏工商職院專業教師開展專業核心課程講授和專業能力培養,組建團隊孵化創業項目;第三學年,學生到義烏實習實訓實戰,畢業后回家鄉就業、創業。通過三年一輪的對接幫扶,助推汶川電商人才供應鏈的提升和農村特色電商生態圈的完善。
校校對接的電商創業。義烏工商職院是浙江省首批創業型大學建設試點院校,在全省率先設立創業學院,通過推進“雙創”教育改革,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實戰型創業導師,畢業生創業率多年來居全省高校首位,電商創業人才培養成效尤為突出,在2010年阿里巴巴第七屆網商大會上,被授予“全球最佳網商搖籃”稱號,2019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在對接幫扶中,義烏工商職院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專業和創業教育的品牌特色優勢,與阿壩師范學院共同規劃、設計、建設、運營汶川大學生電商創業園。以黨員教師為主體,從師資培育入手,以農村電商為切入點,幫助組建師生創業團隊,選定主攻商品,并全程實施“一對一”指導,成功孵化創業項目。
從確定幫扶項目至今,川藏味道農特電商團隊在幫助汶川及周邊民族地區銷售紅脆李、車厘子、蘋果等方面取得不俗的業績,接下來將積極整合涼山、眉山等地的優質農產品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民增產不增收、豐產不豐收的痛點;視頻直播團隊開通了快手、抖音直播和今日頭條等賬號,把直播間開進茶園,開到田間地頭,通過直播銷售手工羌茶等,逐漸變成小有名氣的“網紅”,幫助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義汶E路”跨境電商團隊針對當地民族特色手工藝品及“國寶”熊貓等形象資源,瞄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過創意設計、視覺營銷一條龍幫扶,孵化汶川電商“未來之星”。
“義汶政校協作”模式啟示
選準扶貧項目。對口幫扶要注重實效,要帶著情懷、帶著責任去幫扶。因地制宜方能精準扶貧,扶貧項目的選擇至關重要。根據汶川的具體情況,利用東部地區的有利條件,以“黨建+電商”為助農脫貧擎起“航標燈”,讓貧困農戶看到希望和方向;把“黨建+電商”打造成為助農脫貧的“金名片”,使優質農副產品和特色手工藝品通過電商走出大山深谷,帶著汶川農戶的致富夢,走向全國乃至全球大市場。
建立造血機能。對口幫扶要追求長效,目前扶貧是為了最終不扶貧,必須激活貧困地區造血機能,奏好“扶志、扶智、扶質”三部曲。首先要扶志,鼓勵貧困地區的人們樹立信心、提振精神,擺脫等、靠、要的輸血慣性思維,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其次要扶智,要幫助他們下定決心、掌握技能,了解并掌握暢通農副產品出口渠道的方法,增強脫貧的造血能力;同時還要扶質,督促他們保持恒心、技能精進,避免在接受幫扶過程中出現的停滯或反復,使之擁有持續致富的競爭實力。
強化提質拓鏈。對口幫扶要致力增效,通過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把烙著汶川印記的優質農特產品打造成“爆款”,為汶川貧困農戶創造更好的收益,使貧困戶脫貧、貧困村出列、貧困縣摘帽。汶川分散在各處的優質農特產品要通過企業與電商營銷團隊良好對接,電商營銷團隊要圍繞著優質農特產品的文案設計、視覺營銷、網絡直播等形成完整的電商產業鏈,物流體系要與電商無縫對接,這背后都是一個個充滿潛力、亟待大力培育的產業。在幫扶項目開展過程中,會發現需要增加或強化一些環節,以產生強大的示范帶動效應,吸引一些有社會責任感的優質主體參與到不同環節中來,逐漸形成政地校企協同、創業資源聯動的良好局面。只有強化提質拓鏈,才能確保扶貧精準增效。
打響扶貧品牌。對口幫扶要做深做實,做出特色,真扶貧,真脫貧,形成品牌示范效應。通過多方協同共建,要把汶川電商學院建設成為當地及周邊民族地區電商人才培養的搖籃,成為汶川電商產業孵化中心,使電商人才的培養、電商產業鏈的提升和電商生態的完善,能持續增強貧困地區的脫貧意愿、脫貧動力和致富能力。
黨建引領,電商搭臺,政府出資,高校扶智,“黨建+電商”“政府+高校”四方協同精準扶貧的“義汶模式”,做法可復制,經驗可推廣,成為可分享的浙江范例。(李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