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福建省教育部門直屬全日制公辦高等職業院校,前身是創辦于1980年5月的福建醫藥學校。學校順應時代潮流,積極對接健康中國戰略,堅持“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以人才服務健康產業,以技術支撐健康產業,以文化引領健康產業。作為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中醫藥技術傳承專委會主任單位,引領職業院校及相關企業,積極推進中醫藥技術傳承。
圍繞大健康產業辦學,人才培養“適銷對路”
學校定位健康產業辦學,重點建設“健康食品、生物醫藥、康復醫學、醫學技術、管理護理、智慧健康”六大專業群,開設的23個大健康產業急需的專業,涉及生物與化工、食品藥品與糧食、醫藥衛生、公共管理與服務4個大類,其中國家教育部門骨干專業3個、國家教育部門健康服務類示范專業1個、國家級別教學改革試點專業1個、中央財政支持項目專業2個、省級精品專業1個、省級示范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群1個,省級示范生產實訓基地1個。近年來,學校主持制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4個、職業工種標準5個,參與16門全國高職高專院校藥學類食品藥品類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編寫工作,承擔國家教育部門中藥學、藥劑、藥品經營與管理技術、中小企業創業經營等專業課程資源庫建設。學校是全國首批“現代學徒制”通過合格驗收的試點單位,首批國家教育部門“1+X”老年照護證書試點單位,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項目承擔單位。
大健康實驗實訓體系完備,學生技能水平高
學校構建了復合驗證型、模擬仿真型、生產及科研型的校內外實驗實訓體系,擁有中藥鑒定實訓室、中藥炮制實訓室、中醫藥膳實訓室、中藥美容護膚實訓室、保健食品實訓室、藥品與食品檢測中心等專業課程實訓教學場所46個;建有藥品生產GMP教學實訓車間、中藥標本館、中藥百草園、生物制藥實訓中心和分布于全省各地的10家省市藥檢所專業實訓基地、武夷山齊云峰自然博物園、邵武南武夷藥博園實習基地,與220多家生物醫藥、保健食品等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近3年來,作為全國食藥行指委技能競賽工委會主任委員單位,精心組織了3項6次全國食品藥品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職教賽道)銀獎1項,省賽一等獎9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4項,全國行業技能大賽一等獎5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5項。學校擁有2名教育部門技術技能大師,并組建了大師工作室,是“健康管理師”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培訓學校,國家級別健康產業高級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健康研究獨具特色,市場需求旺盛
學校成立健康產業研究院和院士工作站,研究院下設中草藥研究所、生物醫藥研究所、健康食品研究所、康復技術研究所、健康養老研究所、健康管理中心、健康適宜技術中心、民間醫藥技術傳承中心等研究機構;建有健康養老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健康食品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2個國家級別和省級創新中心。
近年來,學校先后承擔國家和省市科技計劃項目230余項,項目經費2000余萬元,發表研究論文300多篇。
中醫藥技術傳承輻射面廣,成效顯著
學校牽頭成立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中醫藥技術傳承專委會,延攬全國135家政、校、企單位參加;與全國保健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共建中醫藥保健服務國家標準研發及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學校在福建省內成立首家“民間醫藥技術傳承中心”,致力于挖掘整理民間醫藥知識和技術,加以總結和利用;開展對中醫藥民間特色診療技術的調查、挖掘整理、研究評價及推廣應用;加強中醫藥古典醫籍、歷代醫藥學家學術思想、民族民間傳統醫藥知識與技術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學校在第四次全國中藥普查工作中發現了福建新記錄種——大武金腰和長須闊蕊蘭等13個福建新分布種;建立民間醫技專家庫,舉辦全國性民間醫技傳承研討會,在國內有了較高的知名度。(龍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