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這片地上種紅托竹蓀,第一道工序就是把雜草全部拔掉,不能用除草劑,因為除草劑對紅托竹蓀的菌絲有一定抑制作用。”盛夏的一天早上,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國家“萬人計劃”名師、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顧昌華教授一行,來到位于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謝橋街道石竹社區鴨溪村的竹蓀種植基地,現場為基地人員講授竹蓀種植前期注意事項,大家紛紛放下手里的活計,圍在顧昌華等人身邊認真學習。
“這是我們銅仁職院的教師用平生所學服務扶助身邊群眾脫貧攻堅發家致富的一個縮影!”銅仁職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景春說。作為貴州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建設計劃名單(國家“雙高計劃”)的三所學校之一,銅仁職院廣大師生以服務好身邊的群眾為己任、為職業價值追求,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培訓供給反作用力,提升技術技能供給水平,為學校所在地銅仁的脫貧攻堅和農村特色產業化發展等做出貢獻。
“非常感謝張華琦博士,要不是他及時幫助,我們公司不一定會像今天這樣發展!”銅仁市著名企業家、松桃梵凈山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寧凱林說的是他前幾年辦養牛場的事情。當時,他投資4000萬在松桃苗族自治縣最貧窮的盤石鎮深度貧困村桃古坪村、芭茅村辦起一個規模不小的養牛場。正當他對未來充滿信心時,問題來了。公司花200多萬元從山東采購的300多頭西門塔爾種牛不斷出現咳嗽、發燒等癥狀并相繼消瘦死亡。為查明病因,公司先后從貴陽、長沙、武漢、山東等地聘請專診治,花費數十萬元后依然無效。兩個月后,牛舍里只剩下83頭病牛。焦頭爛額之際,有人提議他請教一下銅仁職院有一專門教授養牛的博士。結果,張華琦來到養牛場以后,通過現場察看病牛癥狀,對病死牛進行解剖,診斷牛得的病是支原體肺炎,開出的“藥方”進行醫治。最后,生病的病牛逐漸好了,養牛場也保住了。截至目前,公司直接帶動170戶貧困戶脫貧,間接帶動數千農戶增收。公司周邊的桃古坪村、芭茅村和盤石村等深度貧困村相繼脫貧出列。“現在,張博士會利用周末等業余時間到我們養牛場指導工作,他在我們養牛場就像在家里一樣,養牛場規模越來越大了!”寧凱林說。
“肥料是作物的糧食,優質的肥料和科學施肥技術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經濟效益的關鍵,是實現健康土壤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2020年3月17日,在對松桃縣平頭鎮500畝壩地蔬菜生產基地調研基礎上,銅仁職院科研部副部長鄒序安教授到基地開展菜心生產施肥示范。他對菜農說,生物有機肥是利用刺梨渣、酒糟、烤煙沫等為主要原料發酵而成,生物有機液肥是以有鱗甲魚為主要原料發酵而成,肥料中富含的三磷酸胞苷(CTP)、慢生大豆根瘤菌及多種有益微生物,氨基酸種類豐富,營養全面。種菜要以生物有機肥作為基肥,以生物有機液肥做追肥。通過示范,不但讓農民掌握了施肥方法,還讓企業和農民學會在蔬菜生產過程中的肥料選擇,明白了示范地的菜心不但生長健康、菜苔粗壯和味道可口,以及比人們平時種植的菜心開花也要遲得多的原因。
6月3至5日,為落實貴州省脫貧攻堅“沖刺90天打贏殲滅戰”和銅仁市“文軍扶貧沖刺90天打贏殲滅戰”工作部署,銅仁職院黨委宣傳部部長田銀萍教授率領辣椒專家鄒序安教授和中醫專業肖文沖教授等一行6人,赴國家級貧困縣沿河縣譙家鎮小河村和夾石鎮芶家等四個未出列村開展社科宣講、技術指導與健康服務。“我們很多老百姓種了一輩子辣椒,但上不了規模,面積一大就管護不過來了,但這一關必須要過,否則即使是暫時脫貧了返貧可能性也很大!”譙家鎮小河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周文說。周文告訴記者,村合作社今年初啟動160多畝辣椒基地建設,后因受疫情影響外出務工村民陸續回到家,村里又搞了60畝紅苕基地,下半年還要搞80畝木耳基地,“銅仁職院專家的到來好比一場及時雨,有他們幫助我們脫貧信心更足了!”
據了解,為助推當地老百姓盡快脫貧致富,銅仁職院緊扣銅仁全市農業農村產業發展需求,組建了生態茶產業技術、食用菌生產技術、健康醫療技術等17支專業技術服務團隊,制定并實施一系列技術技能培訓方案,打造了一支上得了講堂、下得了田間病房、進得了車間廠房的“腳上有泥、手上有繭、心中有民”師資隊伍;及時推出“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學歷提升培訓”技術技能培訓套餐,強化“教、訓、產、用”理念,提升山區人才支撐產業發展動力;通過完善“政、校(中心、團隊)、企、社(合作社)、農”五方聯動的服務“三農”長效機制,在48個鄉村建立技術服務聯絡點,打造服務實體經濟 的“銅仁模式”;按照“推廣一門技術,做活一個產業,帶動一鄉(村)致富”思路,采用線上與線下O2O培訓模式,促進山地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助推“黔貨出山”和“銅貨出境”。
“通過辦學培養更多優秀學生帶領山區貧困群眾致富是我們學校辦學的初心和使命。我們的很多教師通過參與脫貧攻堅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培養了鄉村情懷。今后,學校將堅持‘立德樹人、以技立業、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鼓勵更多師生學農愛農助農,把論文寫在黔東大地上!”銅仁職院黨委書記楊春光說。(景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