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職業教育服務產業集群發展為城市賦能
今年3月,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陽明學院的16名畢業生與舜宇光學科技集團正式簽訂就業協議,開啟了校企戰略合作實施“雙千計劃”——為企業輸送智能制造千名畢業生、助推企業實現千億產值的重要一步。
寧波是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全國首個“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2019年,寧波以11985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位列全國城市第12位、計劃單列市第2位。可以說,寧波有今天的發展局面和城市地位,制造業功不可沒。
“產”是基礎,“教”是支撐。作為首批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城市,寧波深知職業教育與產業是共生共榮的“命運共同體”。在去年5月寧波吹響建設“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的沖鋒號后,寧波職業教育緊緊聚焦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為推動寧波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專業師資、實習實訓基地匱乏,如何破局?
強化政策引領,與區域發展同頻共振
短短40多年間,寧波從一座沿海商埠小城蛻變為國際港口名城,“實業興邦”是其貫穿始終的發展主線。
寧波將打造的“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是指到2025年在全市培育形成以綠色石化、汽車為代表的2個世界級的萬億級產業集群;以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為代表的4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五千億級產業集群;以關鍵基礎件(元器件)、智能家電等為代表的6個國內領先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同時,寧波明確提出:“要堅持產業提質擴量與關鍵核心技術零部件攻關兩條戰線一體推進。”
浙江省委副書記、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在專題調研時明確指出:“集成電路產業是決勝未來的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寧波要加快建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勇闖無人區,敢爭天下強。”
但是,面對寧波本地高校集成電路相關專業少,專業師資缺乏,實習實訓基地匱乏的現狀,該如何破局?
市教育、經信、科技、財政等部門迅速聯合起來,進行集體攻堅。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后,由政府牽頭,高校聯合本地企業行業共同參與的寧波集成電路(微電子)產業人才培養基地于5月22日正式成立。
在寧波高校中遴選12個專業作為集成電路產教融合試點專業,認定6家企業為集成電路(微電子)產業人才培養實習實訓基地,選聘6名企業技術專家和負責人為產業教授。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等4所高職院校都積極參與進來,主動調整原有的專業結構,創新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培養機制,增強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
“培養區域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必須加深對行業、企業發展的了解。”在寧波北侖職業高級中學校長林綠洋看來,這是辦好職業教育的原點。今年疫情逐漸平穩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帶著相關教師,以及校內模具企業深入北侖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園區開展企業訪學。
在寧波臻至機械模具有限公司,他向企業介紹了“中德智能制造學院”的建設情況,該學院由北侖職高與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共建,通過引進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培養本土技能型人才。
“讓德國人才標準對接本土化人才培養還需要本土行業領頭羊來共同出謀劃策。”林綠洋向公司總經理張群峰發出邀請,請他擔任學校模具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同時派遣學校模具專業教師到企業做訪問工程師。
“企業發展的核心就是人才。”張群峰說,企業正瞄準汽車輕量化發展趨勢,打造壓鑄模生產基地,對人才儲備有很大的需求,深度的校企合作無論對學校還是企業的發展都很有必要。
寧波有著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的傳統。立法保障和政府統籌是寧波推動產教融合向前發展的兩大顯著亮點。
2008年,寧波在全國率先出臺《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明確了職業教育服務產業建設的發展導向和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
“十二五”以來,寧波高起點、高定位謀劃職業教育綜合改革。2013年,寧波獲批國家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創新試驗區,同年出臺文件實施協同創新戰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逐步完善了支撐產教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
專業等資源較為分散,支撐產業發展能力有限?
優化布局結構,為重大產業規劃提供有力支撐
余姚是國內最大的專業模具生產資料市場“中國塑料城”和“中國輕工模具城”所在地,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發揮學校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群的學科優勢,與余姚市共建陽明學院。該學院與當地模具生產裝備企業及加工產業鏈上企業群開展“三元雙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為區域輸送了一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其中畢業生留在余姚地區的比例高達84%。
近年來,寧波積極推進校地合作共建,促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向產業集聚區延伸。與地方政府共建汽車、電子商務、影視等特色學院,力爭實現“創辦一個學院,支撐一片產業”的目標。
加強職業教育與部門協同發展成為寧波的共識。市教育局、人社局與發改委共同推動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將職業教育納入區域和產業的發展規劃中,力圖實現將職業院校建在產業園區、將專業建在產業鏈上的布局思路。
根據寧波市“246”現代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寧波著手制定職業教育專業服務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打造為產業集群服務的汽車制造、化工工業、智能制造等專業集群,用三年時間重點扶持立項30個品牌(優勢特色)專業、20個高標準實訓基地、50個校企合作優秀企業基地等產教融合項目。
為加快打造更加完整強大有韌性的產業鏈,寧波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導高校以特色學科為依托,結合產業發展的需求,與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聯合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打破科技、人才、產業等部門界限。現有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一個、浙江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5個、浙江省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5個。
作為“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石化產業是寧波重點培育的萬億級產業集群。面對區域石化產業綠色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政、企、研多家單位,共建了“乙烯工程副產高質化利用協同創新中心”。
該中心聚焦綠色石化對乙烯工程副產物高質化綜合利用技術的需求,校企共同承擔國家、省、市科技項目48項,為企業爭取到項目經費達3149萬元。該中心與浙江恒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由專業名師任企業總工程師,助力企業從零起步,發展成國內品種最全、規模最大、質量最優的石油樹脂生產企業之一,校企還聯合攻關,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如何圍繞市場導向辦專業?
創新協同機制,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生態體系
港通天下、商行四海。開放是寧波的底色,國際化早已融入寧波教育的基因。
“一進入汽車運用與維修(IMI國際課程轎辰班),我們就擁有了企業準員工的身份。”寧波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學生胡寧奇一入校就與轎辰集團簽訂了用工協議。他高二進入校汽修集訓隊,實現了該校汽修專業省級技能競賽金牌“零的突破”。
寧波職教中心早在2004年就開設了汽修專業。但隨著時代發展,汽修專業面臨升級和轉型。如何圍繞市場導向辦專業?該校將目光轉向了寧波汽車龍頭企業轎辰集團。
厘清了辦學需求后,2017年5月,寧波職教中心成功引入英國汽車工業學會(IMI)的教學與認證體系,與轎辰集團開展高端品牌合作,創新汽修專業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由學校和轎辰集團雙主體進行專業人才培養,實現汽修人才培養標準與國外先進標準的對接。
“將課堂搬到企業中去。”去年11月18日—29日,寧波第二技師學院分階段安排AHK專業127名學生進入方太廚具、威戈爾電氣、中銀(寧波)電池等6家AHK校企聯盟企業,開展教學實習活動。
AHK專業的培養機制是基于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理論為基礎,走“技能+國際證書+學歷”的特色化培養之路。寧波第二技師學院在引入AHK項目之初,就在思考如何將國際化項目本土化。
該校發揮機電專業傳統優勢,把目光瞄準區域制造類產業鏈,與6家寧波地區重量級企業組成AHK校企聯盟,真正做到“從入到出,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
在寧波,產教融合注重多方協同,形成“聚力”。寧波發揮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探索以行業主管部門牽頭,教育部門保障,職業院校、行業組織和骨干企業共同參與的行業指導辦學新機制,建立了9個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會,組建了32個職業教育集團,還成立了首批14個“中國制造2025”校企聯盟。
寧波市影視動畫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會落戶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將寧波電視臺4頻道的《地產風向標》欄目整體引進校園。2019年,又與寧波廣電集團達成產教融合合作協議,共同開展雙語涉外欄目《Ningbo Focus》的策劃和制作,打造寧波國際港口城市名片。
寧波鄞州職業教育中心學校依托專業優勢,組建了由政府職能部門、研發機構、企業單位和職業學校構成的機電職教集團,還成立了“跨界協同創新中心”,整合行業、企業和高校的資源,為服務區域經濟、培養企業急需的技能人才提供了平臺。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寧波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實踐也逐漸深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已為122個發展中國家的教育及產業界官員、技術人員開展培訓共141期,累計達3326人次,還牽頭成立了“一帶一路”產教協同聯盟,探索校企協同“走出去”的新路徑。
2018年,寧波提出到2020年,在全市職業院校建設15—20個“一帶一路”特色院校(專業),培養10000名左右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在更廣闊的國際舞臺上貢獻寧波職教智慧。
實踐者說
【改革者說】
寧波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朱達:
近年來,寧波職業教育敢為人先、敢闖敢試,通過強化行業指導辦學、推進校地共建、建設特色學院、推進中高職一體化、成立產教合作聯盟等舉措,緊緊聚焦市重大產業規劃,強力優化布局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助推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業支撐力度,形成了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新格局。寧波將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為推動“寧波制造”邁向“寧波智造”貢獻更多的教育力量。
【企業說】
寧波龍星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偉國:
深化產教融合,企業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深刻認識到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主體地位,才能全面有效深入地參與到現代職業教育中,校企共同培養適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我們經過與北侖職高的多年合作,現代學徒制模式為企業以及行業輸送了大量對口優質的人才。
【學校說】
寧波市職教中心學校黨委書記張國方:
沒有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學校在引入IMI國際教學與認證體系時,創新了汽修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引入國際上、行業內認可度高的IMI課程體系進行本土化改造,校企雙方共同制定課程標準,開發課程體系,建設企業教學資源,使國際化課程和考評體系能順利落地。這也是產教融合能順利實施的核心。(史望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