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助力武器。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數字戰疫”成為中國抗擊疫情的一支“硬核”力量。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備受矚目的“新基建”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既是國家的應急之需,更是長遠大計。
“新基建”指的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相比傳統的“老基建”,“新基建”更加著眼于“新”,即面向未來,面向科技領域。作為“新基建”七大板塊之一,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再次提速。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下稱“常信院”)是一所“雙高”建設計劃院校,敏銳地抓住“新基建”建設需要大量科研及技術技能型人才作支撐,工業互聯網應用型人才缺口大的歷史發展機遇,攜手常州市科教城、常州天正發展有限公司、復旦大學技術研發團隊,共同組建常州市工業互聯網研究院(下稱“研究院”),研究院的組建,旨在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融合發展,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創新產學研創融合新模式,提升工業互聯網專業群建設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提高工業互聯網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為“新基建”建設貢獻“常信智慧”。
共建轉型發展“智囊團”
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基建”的核心要素,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助推器,將加速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步伐,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研究院聚焦傳統產業轉型和技術改造,為地方政府部門提供智囊服務,先后發布了《長三角地區十大行業工業互聯網應用分析報告》《常州市工業互聯網APP發展現狀及趨勢》,提交了《常州市新基建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建議》,并積極為常州市工業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提供貫標服務。當前,作為有技術研發實力、有產業資源、有企業用戶的研究院,著力打造資源整合平臺,參與起草的首個面向工業物聯網系統的國家標準GB/T 38619—2020《工業物聯網數據采集結構化描述規范》于2020年4月28日正式發布;申報工信部門“長三角基礎制造業一體化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嵌入式邊緣采集模組機載狀態下通信能力的檢驗檢測方法與裝備研發”等國家工業互聯網建設重大項目;立項建設江蘇省“工業互聯網兩化融合人才體系建設項目”“工業互聯網資源池”“向云制造的工業互聯網產學研創綜合平臺”“中小企業工業互聯網創新與應用工程研究中心”“工業大數據與工業智能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制造業與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研究基地”等多個平臺項目;兩個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的國家標準正在制定。
研究院聚合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建設。其中,網絡體系是基礎,平臺體系是核心,安全體系是保障。網絡基礎方面,重點推動企業內外網改造升級,構建標識解析與標準體系,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網絡基礎設施,為工業全要素互聯互通提供有力支撐。平臺體系方面,著力夯實平臺發展基礎、提升平臺運營能力、推動企業上云和工業APP培育,形成“建平臺”與“用平臺”有機結合、互促共進的良好發展格局。安全保障方面,著力提升安全防護能力,建立數據安全保護體系,推動安全技術手段建設,全面強化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能力。三大體系建設的本質就是數據加模型提供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協同設計、生產優化、質量檢測、運營決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力爭通過3—5年的建設,形成立足常州、輻射長三角地區的工業互聯網先進產業高地,真正為制造業賦能,帶來轉型的效率提升,從而拉動整個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打活產教融合“雙贏牌”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既是研究院的重要使命,也是研究院生存的活力源泉。
中國作為世界較強的制造大國,但中小型制造業仍面臨散、亂、弱,對工業互聯網仍然“不會用、用不起”等問題,研究院針對不同企業的不同問題,拿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最終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和核心技術落地,使相關應用技術模塊實現企業大規模運用。研究院基于長三角地區中小微制造業技術升級需求,發揮“科技研發中心”功能,組建校企混編團隊,開發具有產業價值的實用性技術與產品,包括“芯片型超高并發信息流中間件”“基于FPGA的生產力信用分析器”等核心技術開發、“焊機設備數據采集終端”“企業能源管理系統開發”等信息化產品開發、“可視化智能車間”“醫療行業數據可視化智能車間”等應用技術開發和“抗疫關鍵設備研發”“多層平面式自動化口罩生產(線)設備的設計教程與工藝培訓”等社會項目開發。
此外,研究院充分發揮科技智力資源優勢,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鼓勵青年教師下企業鍛煉,培養青年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針對大多數青年教師接不到企業項目、企業實踐不夠深入的實際情況,研究院成立“技術人才培養中心”,廣泛吸收學校大量青年教師共同參與研究院項目,切實解決青年教師“出校即入校”,不了解核心技術、不了解企業需求、不具備實踐能力的問題,從而釋放教師群體的科研潛能,加速核心技術的落地轉化。
研究院根植于常州產業,在服務企業中逐步成長,科技創新成果斐然。研究院與常州中國聯通公司合作,建立“中小制造企業設備數據采集中心”,開展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數據采集、技術開發、人才培養與鑒定、學術交流等各項工作;與工業互聯網龍頭企業航天云網公司合作,共建“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云制造實訓中心”,培養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領域應用型人才。
下好人才培養“先手棋”
作為直接服務于生產、管理一線的高職教育,面對數字經濟帶來的新業態、新技術,常信院必須有所作為。為破解工業互聯網在發展中存在的人才支撐不足的問題,常信院立足于長三角地區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巨大市場,積極引進一批高精尖人才,圍繞國家和省重大發展戰略,面向區域或行業重點產業,做大做強工業互聯網專業群,發揮專業群的集聚效應和服務功能,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全方位融合,為長三角地區工業信息化轉型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為了與長三角地區的電子信息、智能裝備、工業互聯網等產業精準對接,常信院積極完善高層次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提前布局,在專業設計、人才培訓等方面都進行了調整。整合優勢專業,先后成立了軟件與大數據學院、工業互聯網產業學院、工業互聯網工匠學院,實現精準育人。學校以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專業為引領,重點建設軟件與大數據技術、工業網絡與安全兩個專業群,著力培養“云、大、物、智”方面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學生必須要與企業接軌,這樣學生畢業才能更具特色,才能更好地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在做好服務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區域產業發展、服務行業企業發展的同時,研究院擔負起學校人才培養的重任,將研究院所能接觸到的所有技術、項目和成果,以文稿、PPT、視頻、VR、3D等多種方式,制作成教學案例、課程課件、實訓素材、企業培訓材料、K12科普資料,把科技成果生動化、實用化、具象化,把技術推廣到企業一線,把認識普及給廣大學生,把論文寫在常州的大地上。
大視野激發新動能。面對新一輪機遇,常信院將搭乘新基建的東風,積極承擔社會服務功能,發展工業互聯網,為促進“常州制造”轉向“常州智造”“常州創造”貢獻“常信智慧”,推動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周勇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